太和門,明永樂時稱為奉天門,清順治時改稱為太和門。明朝是,太和門是皇帝“禦門聽政”的場所,皇帝在此接受大臣們的朝拜和上奏。滿清入關後,順治帝就是在太和門舉行了登基大典。按照清朝規定,皇帝大婚,皇後會從五個門的中間門洞進宮,分别是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
按照清朝皇帝祖制,皇帝大婚應該在14歲至17歲之間舉行,皇帝大婚就意味着要親政。而慈禧太後要繼續“垂簾聽政”,兩者之間的矛盾,使得光緒大婚典禮一再被推遲。光緒十四年,這年光緒18歲,慈禧太後終于決定給光緒舉行大婚。
當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後頒布懿旨,正式向天下公布為光緒舉行大婚的原因以及皇後的人選,“皇帝寅紹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擇賢作配,佐理宮闱,以協坤儀而輔君德。茲選得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莊賢淑,著立之為皇後。”
光緒大婚的具體時間是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然而,在大婚舉行前40天的深夜,大清國的統治中樞紫禁城發生了一件怪事,太和門被燒了。如此重要的一座門,竟然被燒了,實在很詭異。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太和門突然燃起了大火。冬天的北京氣候幹燥,木質的太和門極容易造成火災的發生。盡管大家奮力撲救,奈何太和門還是被燒成灰燼。據親臨火災現場的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此災奇也,驚心動魄,奈何奈何!”
這可如何是好,皇後入宮死要從太和門進入的,而大婚婚期已經定下來了,不可能更改。怎麼辦?大臣們建議,可以讓北京棚匠紮彩工臨時紮一座太和門,慈禧太後同意了這一建議。
紮彩工技藝高超,他們夜以繼日的搭建,竟然真的搭建了一座十分逼真的太和門,甚至能以假亂真,“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之花紋,鸱吻之雕镂,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僞。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也!”
太和門失火後,慈禧太後整日惶惶不可終日,京城謠言四起。為了平息這一局面,慈禧太後做了三件事:懲處救火不力的官員;大肆賞賜救火有功的官員;暫時終止原重修頤和園的工程。
參考資料:《紫禁城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