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這個夏天,長三角一群高校學子的畢業作品,與浙江鄉村碰撞出了火花。
6月22日,在浙江甯海縣的一個小村裡,在500歲大樟樹和村民們的見證下,來自長三角12所高校的數十位畢業生,完成了一場特别的畢業答辯和畢業典禮。
2022年6月22日,下畈村畢業答辯現場。本文圖片除标注外 均為 尤才彬 圖
這其中,有來自東華大學的畢業生王宣宣和向蓉。因為上海疫情,她們沒能在上海參加線下的畢業典禮。而22日的上午,天氣晴好,她們向高校導師和村民導師彙報了自己耗時大半年完成的畢業作品,此後,作品更有機會在這個鄉村中落地生根。
答辯結束,她們身着學士服在大樟樹下合影。如此告别自己的學生時代,二人都感慨不已。
這源于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慶軍在2021年開始籌劃、牽頭的一場長三角藝術振興鄉村2022高校畢業設計聯合行動。
“論文寫在大地,設計做在鄉村。”陳慶軍說,3個月前的春天裡,長三角12高校師生在浙江甯海縣的湖頭村和下畈村,播下設計的種子。雖然上海疫情迫使本次聯合畢設的諸多計劃擱淺,但各參與高校的師生團隊還是克服疫情的種種困難,如期捧出60本畢業論文,57套畢業設計作品,并現場接受村民導師、産業導師、高校導師的聯合檢閱。
長三角學子特别版畢業照。
鄉村裡的畢業設計
6月22日,在浙江甯波市甯海縣下畈村的大樟樹下,王宣宣進行了自己的畢業答辯。
她的畢業設計正是圍繞這棵大樟樹展開的。2021年11月啟動畢業設計時,她從陳慶軍處了解到這次鄉村畢設的企劃,覺得有趣而振奮——在大學的前三年,做田野調查并落地的實踐機會并沒有那麼多,而這份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收官之作”,卻得到了這樣的機會。
在整理背景資料時,王宣宣靠網上和村民的照片知道下畈村裡有棵五百歲的大樟樹,通過設計與讨論,她确定了以大樟樹為主體作插畫及衍生設計。
完成畢設的鄉村。圖中河水左岸為湖頭村,右岸為下畈村。受訪者 供圖
與下畈村一水之隔的村莊叫湖頭村,是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文學家葛洪後裔的聚集地。向蓉抓住了這一點,結合年輕化的思想,計劃設計一套葛洪人物形象盲盒。
上海本輪疫情前,她們曾有機會去往鄉村。王宣宣一直記得2022年2月第一次見到“日思夜想”的大樟樹的場景,“樹幹粗壯,樹冠如雲蓋,枝繁葉茂,充滿勃勃生機。”王宣宣笑着描述,拍得清人的照片,拍不全大樟樹;拍得全大樟樹的照片,人就一點點小。
2022年2月,學生們來村探訪調研。受訪者 供圖
也正是在2月27日,2022長三角藝術真行鄉村高校畢業設計聯合行動“鄉聚畢設”拉開了大幕,包括王宣宣在内的12所長三角高校的學生,在甯海縣湖頭村大通宣威府進行了開題答辯。
“一邊是鄉村振興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國家戰略的支持,一邊是學生做畢業課題時,總在虛拟的空間進行假想的設計,為什麼不幹脆找一個村子讓他們去做呢?”陳慶軍說,抱着這樣的想法,經過與甯海縣政府和長三角設計類高校的溝通,這個“巧思”最終落在了甯海縣下畈村和湖頭村兩地。
從鄉村出發,再回到鄉村
2月、3月,學生們陸續去了村裡幾次,每次都收獲頗豐。陳慶軍形容學生們興奮得“每到飯點,喊不齊四散‘流竄’的學生”。王宣宣觀察了鄉村的小超市賣些什麼,聽了做艾草饅頭的師傅研發美食的經曆,觀察到鄉村的花草和人文;向蓉則在村裡找到了葛洪的後人,聽他們講自己祖先的故事,“這些都超過了我前期所找的資料”。
遺憾的是,學生們本來準備在3、4月份花更多的時間“泡”在鄉村,完善畢設,最終因為浙、滬兩地的疫情不得不提前返回學校。但在這個過程中,導師給他們指導,村民導師也盡力幫忙為他們拍照、解惑。最終,在符合防疫規定的前提下,他們在6月中下旬趕去甯海完成答辯。
王宣宣的插畫作品。受訪者供圖
王宣宣的插畫作品。受訪者供圖
來自鄉村的設計最終回歸了鄉村。在王宣宣的畢業作品中,圍繞着大樟樹,一年四季的村莊風土人情被畫了進去,春天是制作艾草饅頭,夏天是樟樹下乘涼,秋天是采摘累累碩果,冬天是辭舊迎新。王宣宣說,幾乎每一位入畫的村民都可找到原型。畢業答辯時,村民們好奇地圍觀了她的作品,她也把自己的插畫做成冊子、工牌等小周邊,放在現場,“忘了給自己留,被村民們全部拿完了。”王宣宣說。但看到大家喜歡,她心裡特别開心。
王宣宣的插畫作品。受訪者供圖
王宣宣的插畫作品。受訪者供圖
向蓉的設計也廣受好評,她的答辯在湖頭村的古戲台展開。12個打着養生操的不同招式的Q版葛洪公仔,令在場的人愛不釋手。現場的産業導師——甯波優和辦公文具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新連直接表示,對向蓉的畢業設計十分感興趣,“目前已達成初步意向,把她設計的葛洪養生IP形象葛小洪與文具産品進行結合,比如葛洪養生操的十二個經典動作,設計到卡套、筆筒中,作為湖頭村鄉村旅遊的伴手禮,相信一定能打開市場。”
向蓉作品在畢業答辯現場的展示。
不過,畢業答辯現場也不失嚴肅的指導。村民導師提問為鄉村設計公共空間的學生:“河邊護欄高度有沒有考慮過小孩的安全性?遇到洪水時怎麼辦?”,産業導師則追問向蓉是否考慮過盲盒設計後的營銷問題,王宣宣的作品被指出尚缺少一些商業元素,“為鄉村做設計,助力鄉村振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真正的落地還需要打磨。”王宣宣反思。
陳慶軍(左二)在前期策劃中。 受訪者供圖
期待更多年輕人為鄉村“造血”
也正因為此,如今,陳慶軍仍留在村裡,力圖進一步推動一些可行方案在鄉村的實際落地。“學生的作品不一定有商業公司的那麼成熟,但貴在很多想法特别精彩。”此次畢業答辯前,陳慶軍将收集到的60套畢業設計作品都打印了帶來,供甯海縣和村民們更直觀地查看。這些方案選取了鄉村人居環境、空間美學、産業升級、文化振興、鄉村品牌等各種選題,回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需求。學生們結合實地調研,嘗試從文化創意、設計驅動、社會創新的視角,參與未來鄉村、共同富裕的提案。
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莫軍華教授對此也感受頗深。此次,他所在學院有2組8位同學參與了“鄉村畢設”,一組做視覺設計,一組做空間設計。學生蔡萬權以《下畈村松樹林陽光休閑書屋設計》為題,試圖打造一個依托下畈村露營基地獨立打造的休閑空間——陽光書屋,這是他為村莊引流而設計的一個網紅打卡點,目前已完成80%主體構件的安裝。
湖頭村答辯現場。
莫軍華認為,畢業作品對一名大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鄉村畢設為他們設立了一個明确的設計目标,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也将真正學習如何對話村民、對接鄉村乃至政府的需求,讓自己的設計不“懸浮”。“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到了鄉村,但是還是要注意引導,有組織有策劃地推動,或許能夠發揮出鄉村設計更大的效能。”莫軍華說。
陳慶軍透露,基于2022長三角藝術振興鄉村高校畢業設計聯合行動的成功經驗與遺憾,新一屆的項目也開始籌備了起來。甯海縣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将繼續推動後續項目的落地和運營,并為即将開啟的新一季活動做更多計劃和溝通,打造高校論文或研究的試驗田,推動甯海鄉村成為一個開放性、共享性的鄉村設計實踐基地。
陳慶軍暢想,如果配套到位,兩三年内便可以看到這些作品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改變,至于它們會給鄉村的長期發展帶來什麼,陳慶軍說,改變本身就會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每一個未知的改變都将孕育新的希望。“事實上,已經有不少鄉賢在關注,鄉賢基金、教育基金會、創業聯盟,都可能成為‘造血’的力量。”
責任編輯:陳逸欣 圖片編輯:陳飛燕
校對:張亮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