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最好在多久進行第一次複習

最好在多久進行第一次複習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9:10

最好在多久進行第一次複習(抄寫大學第46天複習)1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1)而民興孝;上長長(2)而民興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後;所惡于後,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7)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8)。《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9)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奪(11)。是故财聚則民散,财散則民聚。是故言悖(12)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3)。”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14)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15)《秦誓》(16)曰:“若有一個臣(17),斷斷(18)兮無他技,其心休休(19)焉,其如有容(20)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21),其心好之,不啻(22)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23)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24)之俾(25)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26),迸諸四夷(27),不與同中國(28)。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29)。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30)人之性,災必逮夫身(31)。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32)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為之者疾(33),用之者舒(34),則财恒足矣。仁者以财發身(35),不仁者以身發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36)者也,未有府庫(37)财非其财(38)者也。

孟獻子(39)曰:“畜馬乘(40)不察(41)于雞豚(42),伐冰之家(43)不畜牛羊,百乘之家(44)不畜聚斂之臣(45)。與其有聚斂之臣,甯有盜臣(46)。”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47)國家而務(48)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49)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50)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個“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前一個“長”字作動詞,意思是把長輩當作長輩看待。

(3)恤:體恤,憐愛,周濟。孤,孤兒,古時候專指幼年喪失父親的人。

(4)倍:通“背”,背棄。

(5)絜(xié)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規矩準繩,要有示範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

(6)樂隻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詩經·小雅·南山有台》。樂(lè):快樂,喜悅。隻:語助詞,

(7)“節彼南山……”:引自《詩經·小雅·節南山》。節:高大。岩岩:險峻的樣子。師尹: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具:通“俱”,都。爾:你。瞻:瞻仰,仰望。

(8)辟:偏私,邪僻。僇(lù):通“戮”,殺戮。

(9)“殷之未喪師……”:引自《詩經·大雅·文王》。喪師:失去民衆之心。師,民衆。克配:能夠符合。配,符合。儀:宜。監:鑒戒。峻命:大命。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10)此:乃,才。

(11)争民施奪:争民,與民争利。施奪,施行劫奪。

(12)悖:逆。

(13)惟:隻。命:天命。不于常:沒有一定常規。常,始終如一。

(14)“《楚書》”句:《楚書》,楚昭王時史書。楚昭王派王孫圉(yǔ)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現在怎麼樣了。王孫圉答道: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作珍寶,隻是把善人如觀射父(guàn yì fǔ)、左使倚相這樣的德才兼優的名臣看作珍寶。事見《國語·楚語》。漢代劉向的《新序》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15)“舅犯”句: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重耳。晉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因受骊姬的讒言,欲立幼子為嗣,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公子重耳避難逃亡在外,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歸國掌政。重耳将此事告子犯,子犯以為不可,興兵歸國時,子犯對重耳說了這幾句話。事見《禮記·檀弓下》。

(16)《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是春秋時代秦穆公伐鄭,在崤地被晉擊敗,歸後告誡群臣所作的誓詞。通篇為悔過之詞。此處引用的是秦穆公總結出來的用人經驗。

(17)一個臣:《尚書》中作“一介臣”。

(18)斷斷:真誠老實的樣子。

(19)休休:寬宏大量。

(20)有容:能夠容人。

(21)彥聖:指德才兼備。彥,美。聖,明。

(22)不啻(chì):不但。

(23)媢(mào)疾:妒嫉。《尚書·秦誓》作“冒疾”。

(24)違,阻抑。

(25)俾:使。

(26)放流:流放,放逐。

(27)迸 :通“屏”,音讀bǐng,意為驅除、逐退。四夷,四方之夷,泛指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夷是對古代東方部族的蔑稱。

(28)中國,全國中心地區。古代漢族多建都于黃河南北,故稱弎人地為“中國”。與現代意義的“中國”一詞含義不同。

(29)命:東漢鄭玄認為應該是“慢”字之誤。慢,即輕慢。《程子外書》說“命”當為“怠”字之誤也。朱熹對這兩種說法沒有明确表态。

(30)拂:逆,違背。

(31)逮(dài):及、到。夫(fú ):助詞。

(32)驕泰:驕橫放縱。

(33)疾:快,迅速。

(34)舒:舒緩。

(35)發身:修身,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發,發達,發起,引申為提高。

(36)終:完成。

(37)府庫:古代國家收藏财物或文書的地方。

(38)非其财:不是君王的财富。意為由于君王無道,失去君王權位,财富最終不為他所有了。

(39)孟獻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蔑。

(40)畜:養。乘(shèng):指用四匹馬拉的車。畜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

(41)察:細看,關注。

(42)豚(tún ):小豬。

(43)伐冰之家:指喪祭時能用鑿冰保存遺體的人家。是卿大夫類高官的待遇。伐:鑿。

(44)百乘之家: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諸侯王。

(45)聚斂之臣:搜刮錢财的家臣。聚,聚集。斂,征收。

(46)盜臣:盜竊府庫錢财的家臣。

(47)長(zhǎng)國家:成為國家之長,指君王。

(48)務:專心。

(49)彼:指統治國家的君王。

(50)無如之何:無法對付,沒有辦法。

【譯文】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興起孝順自己父母的風氣,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興起尊重兄長的風氣;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幼,老百姓也同樣不會背棄這一美德。所以,君子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處于你上位之人對你的某種行為讓你厭惡,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處于你下位的人;如果厭惡處于你下位之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處于你上位之人;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說:“美好快樂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憎惡的他也憎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小雅·節南山》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握有統治國家大權的人不可不謹慎。邪僻失道就會被天下人誅戮。《詩經·大雅·文王》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君子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而輕視,卻把枝末當成了内在的根本而重視,那就會和老百姓争奪利益而實行劫奪之術。所以,君王聚财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财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尚書·康诰》說:“隻有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隻是把善人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隻是把仁愛親人當作寶。”《尚書·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麼特别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别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隻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實實在在地能容納。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而且也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領,他就妒嫉、厭惡;别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阻撓,使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國君所了解,這實實在在是不能容人。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隻有那些有仁德的國君才會把這種嫉賢妒能的人流放,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與自己同住在中原大地。這就是說,隻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該愛什麼樣的人,該恨什麼樣的人。發現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盡早重用,這是以怠慢的态度對待賢才。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政治上的過錯。喜歡衆人所厭惡的,厭惡衆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治國平天下有其重要的原則:必須忠誠信義,才會獲得天下;若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創造财富有正确的原理:生産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産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儉,這樣,國家财富便會經常保持充足。具有仁德的人仗義疏财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具備仁德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聚斂财富。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臣民喜愛忠義而為君王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裡的财物不是屬于國君的。孟獻子說:“擁有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應再去計較養雞養豬的小利;祭祀能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牛養羊牟利;擁有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那些隻顧搜刮民财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還不如有偷盜自家府庫财物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财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着聚斂财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是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财貨為利益,而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摘錄内容主要源于徐囡姝老師的講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