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資源禀賦得天獨厚。
近年來,福建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發展茶葉、蔬菜、水果、水産、食用菌等十大鄉村特色産業,已走出一條獨具福建特色的鄉村産業振興之路。
為了講好福建産業富民故事,傳播八閩鄉村振興聲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福建總站與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央廣網福建頻道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調研采訪,從11月16日起推出“鄉村振興看福建|特色小鎮的産業富民故事”系列報道。
“霧芽吸盡香龍脂,江南山中探名茶……”明代詩人陳襄在詩中将高山茶的絕佳品質,喻為在雲霧中吸收了“龍脂”。
欲訪名茶,需向高處。登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澄源鄉的石仔嶺生态茶園,在海拔1010米的茶山,滿目蔥茏,雲霧蒸騰,曆史悠久的政和白茶便是在如此環境中孕育生長。作為中國白茶的重要産區,政和縣白茶淵源極深,上可追溯到唐末宋初。
澄源地處閩浙鹫峰山脈兩省結合部,文化綿長,生态優美,平均海拔890米、森林覆蓋率達86%、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超過8000個,素有“綠色金庫”之稱。
立足高海拔、多雲霧的優勢,澄源鄉大力發展茶葉産業。如今,白茶已成為這個高山茶鄉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
澄源鄉高山茶園清韻之美(央廣網發 季瑛攝)
一片葉子,帶活一個紅色茶村
走進澄源鄉新康村,省道兩側民居白牆黑瓦,村道整潔,小橋流水,竹木青青,猶如一幅山水畫。
新康村是革命老區重點村,紅色文化悠久,栗裕、葉飛等革命領導人都曾在新康留下戰鬥足迹。全村1373人,常住人口400多人。
新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呂承喜告訴記者,茶葉是新康村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家家戶戶都有種茶,全村約有茶山1600畝。過去,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村民辛苦采摘的茶青,要運到外面去賣,不僅運輸成本高,而且品質非常好的茶葉,也賣不到好價錢。
為了發展茶葉加工産業,解決村民增收難題。2011年,當時的茶農大姐呂承喜牽頭辦起“興榮家庭農場”,收購村民的茶青。之後升級發展成新康茶葉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運營模式,長期安排村裡30多名農民就業,年均增收1萬元。2020年,合作社茶青年産量達10噸,年利潤突破20萬元。
呂承喜說,如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新康茶産業,注入了發展動力。現在新康村有三家茶葉加工企業,年産茶葉100多噸,茶産業産值500多萬元,實現村民戶均增收1000多元。2019年以前新康村還是市級貧困村,如今依靠茶産業發展,新康村實現脫貧摘帽,正朝着鄉村振興的方向邁進。
一座茶園,唱響澄源“三茶”故事
澄源鄉石仔嶺生态茶園,面積1000多畝,氣候環境很适宜茶葉生長。秋雨中,穿行于蜿蜒的茶山小道,四周山頭雲霧飄渺,空氣清甜。
四季常青的澄源鄉石仔嶺生态茶園(央廣網發澄源鄉人民政府供圖)
茶園主人許益燦,50多歲,不僅是福建省政和雲根茶業董事長,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紅茶制作技藝)傳承人。
漫步蔥翠的茶園,許益燦不時咀嚼着嫩葉講述自己的茶葉人生:他父親就是澄源的制茶師,當時條件差,他不想一輩子窩在偏僻落後的澄源,高中畢業後,他就北漂謀生,到過北京、上海等地,吃過很多苦,做過送貨、銷售等工作,因做事踏實勤奮,赢得一位溫州老闆的信任,1995年年薪已能拿到3萬元。
之後,許益燦看到閩東白茶市場悄悄興起,而自己家鄉那麼好的白茶‘養在深閨人未識’,他決定把父親的制茶技藝好好傳承下去,把家鄉好茶做到全國去,于是重回澄源做茶。經過多年努力,2007年他在原有澄源鄉茶場的基礎上,創立了雲根茶業公司,管理高山優質茶園5000畝,現在全國有200多個銷售網點,是一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現在,澄源茶企越來越重視“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三茶有機融合。随着茶葉品牌的快速發展,雲根茶業直接帶動了澄源鄉3000多茶農茶工的緻富增收,今年收購的茶青金額達4000萬元。雲根茶業還每年接待來自全國的茶友3000餘人次,除了把澄源鄉的好茶賣出去,還帶動了鄉村旅遊、餐飲、住宿行業的發展。
澄源鄉綿延錯落的生态茶園(央廣網發澄源鄉人民政府供圖)
一份執着,11年耕耘出“中國最美茶山”
澄源鄉雖幾乎家家種茶,但以前隻能将品質良好的茶青販賣到外地做成别人的品牌,産品附加值低。随着白茶市場的興起,許多在外打拼的澄源人,看到了其中的契機。1970年出生的許建設,就是返鄉創業的一位茶農代表。
目前已是福建省政和言午生态茶業公司董事長的許建設告訴記者,他在上海創業多年,有房有車有公司,但看到外鄉白茶趨熱,自己老家上佳的白茶,知者不多,基于對家鄉青山綠水的深厚感情和“做好茶,喝好茶”的樸素理想,2010年,他決定回鄉創業,在家鄉的荒山上開始了自己的種茶之路。
老許感言,在2008年前,他很少外出,一直堅守茶山,探索生态茶山種植之法,到大學去求師,找農業專家求除蟲妙法。
11年間,老許先後開墾茶山3000餘畝,嚴格按照有機模式管理種植。從一開始的開荒、選種、育種、除蟲到茶葉生産、銷售,多年來他堅持采用自然農耕法,堅持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打除草劑,以物理防治,以蟲治蟲的方式,使得樹草共生。傾盡全力,打造了一條完整生态鍊管控的種植模式。
俯瞰石仔嶺生态茶園(央廣網發 餘明傳攝)
如今,他茶園所在的澄源鄉龍咬山被評為“中國最美茶山”,并且連同茶廠雙雙獲得有機認證。
多年耕耘,終于迎來快速發展,2018年老許的生态茶園産值達200萬,2019年産值400萬……現在老許的言午生态茶業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産、加工、研發、銷售、茶文化推廣及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态農業産業化企業,年産值3600萬元。
一幅畫卷,好茶好空氣引得遊子歸
“澄源鄉是綠色寶地、紅色高地、文旅勝地、創業福地。這裡的茶園,青山綠水雲蒸霧蔚,茶品獨具特質,澄源鄉充分發揮高山白茶顯著地理禀賦,聚力龍頭帶動、品質提升、品牌打造、鍊條延伸、集聚發展,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澄源鄉黨委書記劉健告訴記者。
澄源鄉海拔千米的石仔嶺生态茶園(央廣網發雲根茶葉基地供圖)
目前,澄源鄉以政和縣“白茶 ”生态銀行利益聯結的運營模式種植有機茶3455畝,帶動茶農每年人均增收2萬元。澄源鄉将築牢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依托這一片“小金葉”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鄉村要振興,産業是核心,人才是關鍵。記者注意到,在當地像許益燦、許建設這樣鐘情家鄉茶産業發展的鄉賢不是個例。高山茶不僅是澄源鄉農民脫貧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同時也為衆多鄉賢與返鄉創業者提供了巨大商機與機遇。
從大山走出去的福建二五區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卓建華說,我們回鄉創業,就是想為家鄉的發展盡點綿薄之力。以前老鄉們種植采摘茶葉沒有形成标準,不成規模。我們回家鄉建廠,引進全自動萎凋設備,量身定制的生産流水線,結合了高山區氣候變化大、濕度大的特性。仿照太陽功能進行全自動化自然萎凋。在提升品質的同時,實現标準化量産。
記者雨中采訪白茶基地負責人(央廣網發 寒溫攝)
一直在廈門發展的福建政貢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紹規感慨:生逢盛世,遊子心可安,初心可實現。澄源鄉政貢茶業一期已完工,建成茶葉生産車間3000平方米,并通過SC體系生産認證,形成“公司 基地 農戶”的互利共赢合作模式。
采訪當天,一位在福州工作多年的澄源籍青年許昌進,冒雨趕回澄源鄉,找到鄉黨委書記劉健急切求助。他說,這兩年自己經營澄源一款古法制茶,雖屬小品種,但銷量漲幅很大,他和團隊想盡快物色一個場地,就地生産。
據劉健書記介紹,類似小許這樣的返鄉創業青年,今年明顯增多,澄源鄉目前正推進建設的白茶産業園等項目,就是為了解決這方面的投資需求。
“澄源歡迎您,好茶好空氣”——深秋閩北,林海蒼茫,在這個豐收的季節,行走在澄源的茶山、工廠、阡陌之間,你會被這個高山茶鄉繁忙的奔富場景所深深感染。(央廣網記者童正忠)
來源: 央廣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