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xiào ]字,早在33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裡就有記載,它的上半部分是一個“老”字,下半部分是個“子”字。
《說文解字》:孝,“子承老也”,善于侍奉父母長輩稱之為孝。造字涵義:兒孫背負着老人,表示服從和奉養父母、長輩之意。
後來經過不斷演化,“老”字的下半部取消了,就成了現在的“孝”字。
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告訴我們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擴展開來。
字形演變:
《論語-學而》有句孔子的名言“入則孝,出則悌,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出門友愛兄弟,感恩、關愛他人。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達到“仁”的境界,這些都做到了以後有餘力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所以“孝、悌、愛、仁”是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前要做的事,而今人有些本末倒置了,重視學習各種知識而把最重要的東西遺忘了
中華傳統文化中個人修養的核心叫“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君子的德行第一要做的是孝。所謂“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做到孝呢?
我們常說“孝順”重點就在這個順上,順從、服從,順着長輩的意願,别逆着别嗆着,做到和顔悅色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子夏問孔子孝道,孔子說“色難”在父母面前一直表現和顔悅色是件很難的事
那麼古人如何做到孝道呢?他們的境界就更高了一層
《孝經》有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意思是說,我們身體的每一根毛發和每一塊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稍有毀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以德立身,使美好的名聲傳揚于後世,以光耀父母,則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标。
所以實行孝道,開始于侍奉雙親,進而侍奉君主,最終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歡迎關注【國學文化書院】
——學習傳統文化,啟迪智慧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