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經結束,屏幕前的你這一年過得咋樣?
不知道,你是否也是忙忙碌碌一年,但年終盤點卻發現也沒做啥事。再看看錢包,努力回想這一年都幹啥了,壓根就想不起來。
仿佛陷入了一個怪圈,每天都被時間追着跑,但卻完全不知道時間去哪了。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麼說明現在的你急需修煉一個新能力——時間管理。
最近看到一本新書《高效24小時》推薦給大家。
這本書的作者是Open Platform株式會社的董事長,池田貴将先生。他不僅是一位企業領導,更是領導力、行為心理學研究者,潛能訓練大師,暢銷書作家。這麼多身份的他,将自己如何規劃、利用時間的秘密都放在了這本書中,
你好奇嗎?今天就來一起看看這本書。
特别喜歡這本書序言裡的一句話:所謂時間管理,就是“設計未來”,改變利用時間的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
隻有明确自己的時間到底花在哪了,才會明白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需要立刻放棄。意識到這點後,才有可能真正開啟全新的人生之旅。
我曾問過十幾個身邊的朋友,問他們想不想新的一年效率翻倍,産出翻倍?毫無例外,他們的回答都是“想”!但若繼續問會時間管理嗎?絕大部分人都表示想學,但沒時間、沒方法。
其實時間管理沒有那麼難,跟着書中的方法我們也能秒變時間達人。接下來我将一步步帶領大家看看到底要怎麼做。
第一步,可視化時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工作上,明明忙到飛起,但關鍵節點還是完不成;生活上,每天恨不得長8隻手,但還是沒有一點獨處時間。每天唯一感覺就是忙,但卻悲哀的不知道在忙些什麼!
有這種感覺,是因為人類60%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比如,本想發郵件卻網頁上一個标題吸引,于是我們下意識就會點進去看看,再回神,10分鐘已經過去了。時間就是這樣耗費了,那要怎麼辦呢?
首先,知曉自己浪費的時間
這一步需要我們掌握自己的24小時,可以通過記錄自己一周的生活來覺察。工作、飲食、睡眠、閱讀、看電視,甚至是打遊戲的時間,都記下來。看看自己是否被不怎麼喜歡的事情占了大量時間。
記錄工具可以是筆記本、網絡日曆或應運軟件,不過電子化更有利于我們今後查閱。根據經驗,作者推薦初學者可以15~30分鐘為單位進行記錄。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忽略事實,隻重視數字本身,記錄本身不是目的。明明早上起床神清氣爽,卻糾結于“哎呀,今天隻睡了6個小時!這是睡眠不足啊”!不相信“身體的感覺”,隻考慮“記錄的數字”,就是本末倒置。
其次,給時間貼标簽
讓人能持續充滿幹勁的方法是,一定要保障自己的私人時間。所謂的私人時間,是指一天24小時裡減去工作相關後,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調查數據顯示,可支配私人時間與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全球40個國家平均私人時間為15小時,日本卻不足14小時,這導緻日本人的生活滿意度隻有5.9,低于OECD的平均值6.5。
所以作者建議有條件的人,最好能8:00~14:00全力以赴地工作,剩下的18個小時都作為私人時間。私人時間又可以劃分為以下3類:
1.睡眠、飲食、穿衣等必需的時間。
2.興趣、學習、在健身房鍛煉等主動時間。
3.觀看視頻、社交、打遊戲等被動時間。
考慮到平衡關系,睡眠、飲食等必需的時間基本為9~11個小時,作者建議每個人興趣愛好的主動時間,安排3~5個小時比較合适。被動時間最好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内。
當然這些方法更适合自由職業者,普通上班族可以從24小時減去上班時間,然後等比例計算自己的私人時間,安排計劃。
最後,減少被動時間
自從有了手機,我們會發現時間過得特别快,每天都會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機。據統計成年人一天花在手機上所用時間為1~4個小時,人們把自己清醒時間的1/4都用在了刷視頻、打遊戲、發信息上,擴大到人的一輩子(按平均壽命算),這相當于整整11年。
所以,我們必須消除這種被動時間,具體方法可以通過以下3步進行:
(1)将一周内14個小時以上的被動時間标注出來。
(2)找到進入被動時間的“觸發器”。
(3)改變環境,讓“觸發器”無法發揮作用。
所有的“觸發器”就是導緻我們使用被動時間的罪魁禍首,比如回複微信時,我們會順手刷刷朋友發的信息、視頻。微信提示就變成了觸發器,此時我們隻需改變環境,将手機遠離,或直接退出微信,讓其無法發揮作用即可。
第二步,設計時間設計一天24小時如何利用,就是在思考如何度過人生。不懂得設計時間的人,終究會被時間所累。聰明的人都會提前設計好自己的時間,那麼要怎麼做呢?
首先,給自己一個“行動目标”
行動目标最好以周為單位,在每周末時制定下周的目标。比如:健身計劃:下周去4次健身房;學習計劃:下周看完《高效24小時》;工作計劃:下周四前,寫完産品企劃,等等。
需要注意,列“行動目标”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目标前添加前置詞“下周”。比如,寫完産品企劃,最好加上“下周四之前”,這麼做能強調重要性,堅定态度。
2,制定行動目标,而不是結果目标。比如,不是制定“簽訂三份合同”這種結果目标,而是要類似于“拿下5項預約”的行動目标。行動目标更方便執行。
3,每天花5分鐘回看目标。
其次,用好早晨時間。
設計時間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巧妙的利用意志力和精力。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指出,人的意志力在一天開始時達到峰值,随着“時間的逝”或“每做一次選擇”,會逐漸減少。所以利用好早起時間就尤為重要。
建議将需要集中注意力和精神力的工作,安排在早餐之前。因為起床之後的三小時大腦最為活躍,工作效率最高。早晨應該做的不是查收郵件和回信,而是做那些需要消耗精力的工作
再次,周末計劃在“周三”前決定
不少人一到周末就變得無所事事,最後發現一天什麼也沒做,于是陷入自責,進而影響下一周的積極性。
不會過周末的人,可以考慮一下“刷新計劃”或“輸入計劃”。
刷新計劃是指,參加一些讓人有點興奮的外出活動,比如溫泉一日遊;
而輸入計劃是指,事先安排一些關系到個人成長的計劃,比如逛書店,聽演講,參加學習會等
最後,做好周末回顧
周末回顧可以從以下4個步驟執行:
1,本周做了什麼?
2,沒做什麼?
3,一直想做又沒能做的是什麼?
4,制定下周的行動目标。
周末回顧會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模式,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回顧時要保證客觀看待自己的時間。
第三步:節省時間生活中最懊惱的事就是不知不覺浪費了許多時間,那麼我們要怎樣節省時間呢?
首先,要明确可節省的時間有哪些。
在《高效24小時》中作者替我們做了分類。日常我們可以節省的時間包括以下3類:
1,用來煩惱的時間。
2,用來找東西的時間。
3,用來後悔的時間。
先問個問題,你覺得你的朋友和陌生人,哪個更了解你?你一定回答是朋友吧,畢竟朋友朝夕相處,陌生人根本就不認識,但事實卻非如此。
心理學家寨缪爾·高斯林(Samuel Gosling)以8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做了一次實驗。實驗分别從外向性、協調性認直程度、感情起伏、好奇心 5 個方面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之後請這些學生的好朋友、和陌生人(通過參觀研究對象的房間)一起對他們做出了評價。
令人驚訝的是,未曾謀面的陌生人預測的性格中,5項内容中有3項陌生人的回答比摯友的回答更接近正确答案。
生活中我們總是煩惱與選擇,這個實驗表明:做判斷時最重要的不是花費大量時間,而是獲取準确的信息并進行專注的思考。所以,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減少煩惱的時間。
找東西和後悔的時間自不必說,隻要合理安排,這兩塊時間必然能節省出來。
其次,要如何節省時間呢?
接下來介紹幾個節省時間有用的小步驟:
1.打造不被影響的環境:
人類是視覺動物,我們總會被目光所及的其他有趣的事吸引走注意力,所以可以通過打造不被影響的視覺環境來提高效率。
比如:所見之處,不放東西:無論是桌子,還是電腦上最好不要出現與當前所做之事無關的東西。桌子收拾幹淨,電腦軟件全屏是不錯的選擇。
2.提升行動力
人們浪費時間,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做的事自己不喜歡。那麼這類問題,可以通過将“所做的事遊戲化”來解決。
把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每完成一個就通過一關,獎勵自己喝口水或休息一下,等全部通關就獎勵自己一個一直想要的禮物。
3.TODO清單:
很多人都有列清單的習慣,但效率仍然不高,為何?這是因為大部分人按照下面這個步驟進行:
寫下具體工作,預計其要花費時間,重新排序要事優先,晚上抽5分鐘回顧清單,複盤需要改進的地方。
4.拒絕拖延:
我們這代年輕人總說自己“拖延症”,給自己找各種拖延的理由,事後又非常後悔。殊不知,拒絕拖延其實并不難。
我們要做的是寫下要做的目标,比如看一本書。
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邁出第一步,第一步不要有難度,比如,每天晚上把書拿出來,翻開,坐下;不要強調一定要看多少頁,相信我當你坐下時就會不自覺地繼續看下去。
如果還不行,還可以邀請他人一起參與,逼迫自己進行。
5.早起:
大部分人起床後的3個小時是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候,所以盡可能将問題放在早上解決。
好了,關于時間管理的部分差不多就這麼多啦,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時間管理的秘密不妨看看這本《高效24小時》。
新的一年讓我們從高效時間開始逆襲,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2023年的計劃有那麼一點點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