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随着“全民閱讀”政策的推廣,以及現在的大語文教育環境,對孩子的閱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兒童閱讀也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尤其在去年疫情影響下,孩子們的閱讀量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4月16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與KaDa兒童閱讀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20年中國兒童數字閱讀報告》。
報告顯示:随着數字閱讀的普及,優質内容享有也越來越公平。它将不再是北上廣等大城市孩子的專屬,越來越多小城鎮、小鄉村的孩子也能看見閱讀内容。數據顯示:2016年~2020年短短4年時間,三四線城市小讀者占比已經從23.5%飙升至48.7%;五線及以下城市小讀者用戶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除此以外,《2020中國兒童數字閱讀報告》顯示,KaDa故事平台2020年付費用戶數量增長56.5%,其中五線及以下城市付費用戶增幅超100%,遠超一二線城市。預測随着3、4線城市家長消費能力不斷提高,這個數據還會繼續增加。
這意味着對下一代孩子們而言,兒童閱讀将迎來無差别時代,不管你在哪個城市,一二線也好,三四線也罷,哪怕就是在5線以下的小城市,孩子們的閱讀将沒有城市邊界。
孩子閱讀培養何時候開始最合适?18個月!閱讀報告顯示:78.4%的孩子2歲前已經開始接觸閱讀,0~2歲的小讀者增長速度高達151.5%。兒童閱讀低齡化,閱讀起跑線持續提前,已經成了一種新趨勢。
也許有人會對此數據産生質疑,2歲的孩子話都說不利索,沒有自控力的他們根本坐不住,怎麼可能那麼早就開始培養閱讀?
對此我們需要糾正一個誤區,對于低幼孩子的閱讀,當然不是讓他和大孩子一樣乖乖坐着看繪本,而是需要家長将兒童繪本中的内容讀給孩子聽。可以指讀、也可以搭配誇張的表情和動作。總之就是讓孩子對“書”有一個認知:打開書就能有好聽、好玩的故事。慢慢地,随着孩子長大認識漢字,再培養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
腦科學研究者發現,3歲之前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對大腦進行正确的刺激,大腦的一些能力将會大幅度減弱甚至消失。
以閱讀為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接觸大量兒童後發現:小學生出現厭學、學習吃力等現象,60%以上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孩子在年齡較小時,家長對孩子的閱讀訓練開展不足。
專家們将這一現象稱為“早期閱讀缺乏”,防止它出現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合适的時機給孩子閱讀刺激。經過多年跟蹤對比,專家們發現那些從18個月就開始接觸閱讀的孩子們,出現閱讀缺乏的概率比其他同齡人大幅度降低,所以,“早期閱讀”提倡孩子一歲半左右,家長就應适當的開始讓娃閱讀。
為何要重視孩子們“早期閱讀”?美國是最早提出“早期閱讀”的國家,并将此項提案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從1988年通過《閱讀卓越法》(Reading Excellence Act)開始,到小布什總統簽署法令《不讓一個孩子落伍》(NCLB),再到奧巴馬總統又簽署了《美國複蘇和再投資法案》(ARRA)。
美國的早期閱讀已經從培養孩子閱讀,逐步發展成為培養孩子的聽、說、讀、寫4大能力的綜合技能。美國不遺餘力地推廣“早期閱讀”20多年,甚至上升到國家層面,這足以看出來早期閱讀的重要性。
我們建議孩子早期閱讀,不是為了人雲亦雲地模仿他人,而是研究發現早期閱讀确實能給孩子帶來極大利好。
其一,早期閱讀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曾在《人類特性的穩定與變化》一書中指出,人類17歲時智商水平發展為100%,而4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達到50%,8歲時就能達到80%,也就是說接下來10年孩子智力水平隻能提高20%。所以,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對孩子今後的工作、生活都有極大的幫助。
其二,早期閱讀内容越豐富的孩子,心智越靈敏。這和大腦的工作原理相關,閱讀時會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大腦将調動孩子的語言,想象,觸覺,嗅覺,聽覺等區域,讓這部分細胞更加活躍,形成強勁的生物鍊路。今後各功能區域相互調用時,就能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應。
其三,早期閱讀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相比于孩子長大後,從網絡獲取信息資源。孩子早期閱讀的繪本,大部分由家長把關,會更加積極有正能量,更有利于塑造孩子積極的人生觀。
雞娃時代,早期閱讀被“妖魔化”不得不承認,閱讀報告中持續增長的數據,有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内卷”的必然産物。“雞娃”時代,家長們草木皆兵,但凡對升學有益就會拼命跟上。對升學率的擔憂,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偏離了早期閱讀的初心,錯把早期閱讀培養當成了彎道超車的法寶,殊不知這才是在破壞孩子真正的閱讀能力。
早期閱讀識字不是目的
最近在幫優米選幼兒園,不少私立幼兒園把教孩子識字作為招生重點,承諾家長:幼兒園畢業,孩子的識字量将達到1500。碰到這樣的幼兒園,我會第一時間從表單裡劃去。
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的周兢教授,曾非常明确地表示:集中識字,所謂的識字教育,我們是非常反對的。
周教授認為,在前期,強制孩子大量認字,違背了孩子發展的客觀規律,反而會讓孩子對認字産生抵觸心理,影響孩子正常的閱讀能力建設。沒有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認再多的字也是枉然。
忽略閱讀習慣的培養
雞娃時代,不少家長熱衷于朋友圈打卡:類似“某某小朋友親子閱讀,第1天打卡”“某某幼兒園,某某小朋友,漢語小故事,第10天打卡”的記錄滿天飛,不少家長堅信孩子閱讀滿21天後就能養成閱讀習慣,但真實情況卻并非如此。
神經學研究發現,大腦内部其實沒有單獨負責閱讀的腦部區域。我們讀書時,大腦會調動負責其他功能的區域來暫替閱讀區。比如以前用來處理外界物體形象的部分,負責處理顔色的部分等等,這些臨時區域會放棄原本的工作,合作完成閱讀。
所以,閱讀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需要練習很久才能逐步養成習慣。家長們一上來就打卡,堅持個幾十天、甚至上百天,就以為萬事大吉,閱讀習慣不是這樣培養的。早期閱讀,是一個需要逐步強化的過程,它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孩子種一顆愛閱讀的種子,而不是強迫孩子閱讀多少本書。
真正“早期閱讀”是怎樣的?首先,挑選和孩子有關聯的繪本
再次強調,18個月左右就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了。這時的孩子對外界充滿好奇,他們像小探險家一樣觀察着周圍所發生的的一切,對周邊充滿了好奇,孩子們會不斷驗證自己學到的東西。比如,媽媽不讓她碰的東西,孩子反而會多次嘗試觀察媽媽反應,确認這個東西是危險的。
正是基于這個特點,早期繪本最好選擇能和孩子發生聯系的繪本。比如,為什麼會有風?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要刷牙?為什麼要去醫院等。等碰到這樣類似的環境,家長就可以問:“寶寶,你看下雨了,你知道為什麼嗎?”
孩子便會将閱讀内容與現實聯系在一起。他會發現,原來書本都是現實的解釋,慢慢地随着孩子長大,孩子碰到問題就會習慣自己去書中找答案。
其次,和寶寶一起“體驗式”閱讀
朋友圈打卡閱讀的孩子有個普遍現象:孩子捧着一本書讀,家長則負責在一旁錄像。但研究發現,對于低齡兒童,“體驗式閱讀”才是最快進入閱讀狀态的方式。
所謂“體驗式閱讀”是指通過創設閱讀情境來促進孩子閱讀。比如,我們常提到的情景扮演,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繪本中的人物:讀到為什麼要刷牙時。爸爸負責扮演牙蟲,媽媽扮演牙齒,孩子扮演牙刷,經過一番争鬥,牙刷打敗了牙蟲保護了牙齒。這種體驗會讓孩子在閱讀中産生互動,在互動中感受樂趣,在樂趣中愛上閱讀。
最後要改變思路,早期閱讀并不是功利性閱讀
周兢教授認為:讓學齡前兒童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那些以後還有機會學到的東西,就是在浪費孩子的生命。
識字、算術等硬知識,孩子今後會有大量時間學習,學前花費過多精力在這些随時可以學的硬知識上,算得上資源分配不均。讓孩子對閱讀産生興趣,才是6歲之前比認字更重要的事。早期閱讀的作用與其說是培養閱讀習慣,倒不如說是教會孩子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
未來的孩子注定是需要終生學習的一代,對他們而言,閱讀能力将會成為他們核心競争力中最重要一環。對家長而言,孩子的早期閱讀能力,必須要重視起來。
在世界讀書日這個特殊的日子,就讓我們重新開始幫孩子規劃一份新的閱讀書單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