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下一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下一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3 03:56:2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于微小的根芽;九層的高台,起于一堆堆泥土;千裡的遠行,始于腳下第一步。

曾仕強先生解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兩個人甚至于三個人,才能夠合抱的一棵大樹,是怎麼長出來的?剛開始就是一個小芽而已。老子用一些現象,來說明大生于小,高從低開始發展的道理。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九層”,代表很高,不一定是九層。因為我們都把九當作是陽的最大數,所以講九天、九層、九州,都是取這個九。很高的樓台,也是一籮筐一籮筐的泥土建立起來的。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以前的交通工具,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所以千裡就表示很遙遠。你走一千裡,也是你的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下一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1

金魚草

傅佩榮先生解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小芽苗長成的;九層的高台,是從一筐土堆起的;千裡的行程,是從腳底跨出的。

“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裡之行”。第一句講的是自然界,用一棵樹做比喻。合抱的大樹,開始的時候是小芽苗。九層之台看起來非常的宏偉壯觀,它起于累土,一筐筐土慢慢堆成的。這講的是人間的情況。然後第三個是講人的行動,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這三句話代表要付諸行動。荀子寫了一篇文章叫做《修身》,提醒人們要好好學習、要如何學習。他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很直接,他說:“跬步而不休,跛鼈千裡,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跬步”就是一小步一小步,後面講“跛鼈”,跛腳的鼈走得很慢,它隻要一小步一小步慢慢走,“不休”,不要停下來,你不要停下來話,到最後照樣可以走千裡。

我們這邊說“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一隻跛腳的鼈,它隻要不停止,也能走到。然後他說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他這邊不是說九層的高台,他講的是普通的丘陵到最後變成高山了,怎麼做呢?累土而不辍,一筐土一筐土接下去,不要停下來,一直做下去,到最後山也變成崇高了。

事實上我們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故事,反而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把一座山移走,你說一個人怎麼做得到呢?沒關系,裡面特别提到子又有孫,孫又有子,一代一代做下去。當然我們要講到個人的努力的話,你不能靠一代一代往下發展,你自己就要負責你這一生。但至少愚公移山的故事提醒你:你要有恒心,提早分辨之後,要付出行動。

付出行動之後還有第三步,就是積少成多。天下很多事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比如孔子有位學生叫做子夏,子夏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子張篇》)因為孔子的學生當然要好學,他對好學的了解就是這句話:每天學一點新東西,每個月再複習一下,不要忘記所學的。

這句話裡面的“日知”,就啟發了一位明朝末期的學者叫做顧炎武,顧炎武就寫一本書,很有名的,叫做《日知錄》。我把我每天學的新東西寫下來,編成一本書。這本書内容什麼都有,你能想象到的、有趣的、深刻的、複雜的、細微的,幾乎都包括在内。像這種功夫他不可能忽然得到的,他一定是日積月累,真的是“日知”錄,每天學點新東西的。

我自己有一位老師,很有學問。我記得以前每一次跟他聊天的時候,就覺得他好像什麼都懂。我在畢業的時候就請教他,能夠這麼博學有什麼秘訣呢?這位老師就告訴我了,他說他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養成一個習慣,每天晚上臨睡之前都要問自己:今天又過去了,我今天有沒有學到新東西呢?如果有,他才願意去睡覺。如果沒有,他就從書架上随便拿一本書,看二三十分鐘,一定要确定今天學到一點新東西了,他才願意去睡覺。如此做下去,數十年如一日,所以他學問當然廣博了。這就是很标準的積少成多的方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下一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

金魚草

南懷瑾先生解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裡山的神木,一個人抱不了,要許多人聯手合圍才能環抱。這樣的大樹如何長大的?“生于毫末”,也是從一株秋毫小苗長起來的。初生嬰兒身上的毛,若有若無,叫做毫毛,在毛的頂巅上一點點,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叫做“毫末”。樹苗剛剛生出來的,也是毫末一樣。

我也經常引用古人這首詩,鼓勵青年們要注意,這首詩可以背起來:自少齊埋于小草, 而今漸卻出蓬蒿。世人不識淩雲幹, 直到淩雲始道高。

古松,在空中看來像一條龍一樣。這棵松樹在小的時候,“自少齊埋于小草”,如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它與一般草一樣,種在那裡。它緩緩慢慢地長出來了,漸漸出蓬蒿,頂天立地,像阿裡山那棵神木一樣,許多人對它還要燒香頂禮膜拜呢!

可是,當這棵樹小的時候,看它很平凡。“直到淩雲始道高”。一般人隻是看成果,不曉得看前因;等到樹木長到天一樣高,仰頭來看,頭上的帽子都因仰頭掉下來,這時才說:哦!好高啊!絕不會在幼小的時候看出它的高,這就是人生。所以,人貴自立,要自己站起來,不要剛剛出頭,就想要别人贊美你高,那是高不起來的;等自己真的長高了,别人自然會說,好高啊!

另外一首詩,我也經常引用:雨後山中蔓草榮,沿溪漫谷可憐。生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高歌一曲,困難所産生的苦悶就化解了,也得到無比的鼓勵;這和祈禱上帝或跪在菩薩前面一樣的好。

一陣大雨過後,到山中一看,沿着山谷流水邊,蔓草已經長出來了。這些草也不靠人澆肥料,無人幫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滿山滿谷在生長,那是自得天機,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也須具備這樣大的勇氣。

這兩首詩,我從小幾歲背到現在。有時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難的事情,念佛、禱告上帝仍無法定下來的時候,“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要有這個勇氣,要有這個魄力,這才真是懂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别人的恭維,要自己站起來;能站起來,自然有人仰頭看,叫好拍掌的都來了。可是到那時候,千萬不要受到掌聲的影響,試看那大樹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燒香膜拜,大樹也是置之不理啊!

九層之台起于累土”,所謂“九層”,中國文化古代就是指高樓。九層并不代表“九”,代表的是數的極點,從一開始,最後的數字是九;到十又是另外一位數的一,所以數的最高是九。《易經》的數理哲學,最初是“零”,零代表了沒有數,也代表了無數、不可知之數、無比、無量,所以零代表的是“空”,也代表了萬有充滿其中。而數的極點就是“九”,“九層之台起于累土”,最高的建築也是從地上開始建造的;“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裡,也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長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