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的天性,古時女子亦然,早在我們祖先解決溫飽之後,美的理念就産生了,原始社會時期,人們把獸骨、獸齒、貝殼穿起來挂在頸間,把鳥類的羽毛插在頭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飾,反映了當時人類的文化狀況和審美情趣。國家出現以後,化妝更是成為女子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化妝修顔不僅僅表現在妝容變化之上,也體現在了化妝用具之上,這類器具不僅承載着女子們對美的追求,亦演變成了藝術賞玩的珍品。
銅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早在古時,銅鏡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而受到喜愛,但銅鏡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遠古先民在沒有掌握金屬冶煉技術之前,便以水為鏡,在《說文解字》有這樣一句描寫:“監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秦漢以後,随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銅鏡的制作工藝日益發展,材質種類包括有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才開始有以玻璃為鏡的。清代乾隆以後,因為玻璃制作的鏡子照人清晰可見,玻璃開始大興于民間。
唐代螺钿花鳥人物紋青銅鏡
鏡子作為女子的閨閣之物,兼具了實用和審美兩方面功用,曆朝曆代的鏡子以唐朝銅鏡最具代表性,唐代銅鏡不僅以題材新穎、紋飾華美著稱,且在鑄造工藝上也頗有創新,出現了金銀平脫、螺钿、貼金貼銀等特種工藝鏡。
唐代海獸紋葡萄鏡
唐代最為出名的鏡子莫過于以紋飾華美著稱唐代海獸紋葡萄鏡了,其多以高浮雕葡萄紋為主題紋飾,間飾海獸、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華麗而繁缛,精美異常。
唐代四鸾銜绶金銀平脫鏡
此外,陝西省曆史博物館珍藏一件四鸾銜绶金銀平脫鏡,也是唐代鏡子的經典之作,該鏡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脫鏡中最精緻、最完整的一面。鏡背主紋為四隻鸾鳥銜绶帶逆時飛翔,為金片刻镂粘貼而成。鸾鳥昂首展翅,金光銀灰的飾片在黑色素胎的映襯下更加顯得華麗奪目。“鸾鳥銜绶”蘊含着幸福長壽,而環繞的“同心結”則被寓意相愛之意。從這枚銅鏡就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願。
眉黛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之中眉是評判美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标準,不僅有眉如遠山的說法,而且詩歌小說中也不乏有許多通過描寫眉毛來側面烘托女子美貌的詩句,例如《詩經.碩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蛴,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毛在容顔中既然占據如此重要的位置,畫眉的工具自然也就受到女子們的重視。
據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所記:“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婦人畫眉之初也。” 以及《楚辭.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澤隻。”可知畫眉從戰國秦漢時期就開始流行起來。而在眉黛還沒出現以前,人們用燒焦後的柳條作為畫眉的工具,可以說當時的女子為了美貌也是很拼了。
後來随着社會的發展眉黛替代了焦柳枝成為女子喜愛的畫眉工具。黛是一種黑色的礦物,《通俗文》中有記載:“染青石謂之點黛”,故而也可以稱其為石黛,石黛用時需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研磨成粉,然後加水調和使用。
甄嬛傳中宮妃所用的螺子黛
雖然石黛較之燒焦的柳枝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卻比不過唐代流行于貴族婦女之間的螺子黛,螺子黛出産于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制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該黛在使用時隻用蘸水即可,無需回回研磨,因它的模樣、加工過程和書畫所用墨錠相似,故而也成“畫眉墨”。如此精巧方便,螺子黛自然價值不菲,據唐代顔師古所著的《隋遺錄》卷上道:“(吳)绛仙善畫長蛾眉,……由是殿角女争效為長蛾眉,司官吏日給螺子黛五斛,号為蛾綠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到了近代,西風漸起,我國女子的化妝工具也受到西方的影響,眉筆也逐漸變成杆狀更加方便好用了。
胭脂盒
除了畫眉之外,塗抹胭脂也是女子在修顔中不可缺少的步驟,胭脂又稱“焉支”,是一種紅色顔料,因産于中國西北部匈奴地區焉支山而得名,漢武帝時期張骞的鑿空之旅中胭脂被引進中原,從此長盛不衰。因胭脂、香或黛粉之類的化妝品不是和眉黛一樣的固體而是易飛灑的粉狀,所以為了方便攜帶,胭脂盒也應運而生。
貼金箔彩繪神獸雲氣紋五子漆奁
最早的胭脂盒可以追溯到秦漢戰國時期,在邗江區楊廟鄉昌颉村漢墓就出土了一件貼金箔彩繪神獸雲氣紋五子漆奁,該漆奁分為上下兩層,盒内還設有兩件圓形、兩件長方形共四個小奁,用以存放化妝品、脂粉、眉黛和絲綿粉撲等物品,這些小奁就可以視為“粉盒”的鼻祖。且這套漆奁用金箔、銀箔錾刻成雲紋,裝飾工藝貴氣華美,非尋常百姓所用,故此墓主人生前地位必定顯赫。
唐代鎏金雙雁紋銀盒
到了經濟文化遍地開花的唐代,胭脂盒精美程度更上一層樓,胭脂盒的材質和制作工藝開始出現了豐富多彩的轉變,除了瓷器以外,鎏金、錯銀、雕镂鑲嵌都各領風騷。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唐代鎏金雙雁紋銀盒,盒底裝飾有忍冬、折枝花草等圖案,時隔千年仍熠熠生輝。
明清之際胭脂盒更是集曆代之大成,無論是在文學小說之中還是現今流傳下來的實物都可以佐證:在《紅樓夢》中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兒理妝”中,寶玉拿出一盒胭脂給平兒用,就有胭脂盒描寫場景,寶玉拿出的兩個盒子,其中一個盛放“香粉花棒”的是“宣窯瓷盒”,另一個盛放“胭脂膏子”的是“白玉盒子”,以寶玉在賈府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身份,再聯系書中對怡紅院無盡奢華雅緻的描繪,可以想到他珍藏的這些名貴脂粉的胭脂盒絕非凡品。
金嵌石圓盒
碧玺螭龍紋胭脂盒
從實物上來看,清代胭脂盒也都精美異常且造型各異,例如北京保利曾上拍的碧玺螭龍紋胭脂盒,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金嵌石圓盒都光彩奪目,堪稱古代女子的高奢化妝用具。
胭脂盒雖說是女子盛放脂粉的盒子,但其在藝術成就上不輸任何一件賞玩器物,在審美上透露出當時閨閣兒女們的溫婉氣質,反映當時那個時代的對美的追求。
妝奁
奁,俗稱“匳”,亦作“籢”,即盛物匣也。妝奁自然就是指女子化妝用具所的盛物匣。在席地而坐的時代,梳妝用品隻能散落在席面上,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樣的困擾妝奁被發明了出來。
雙層九子漆奁
秦漢時期,漆器材質的妝奁以其質地輕巧、色彩明豔而頗為流行,不僅有單層漆盒,而且還出現了雙層漆盒,湖北博物館就藏有這樣一件雙層九子漆奁,此件妝奁分上下兩層,連同器蓋共三部分,下層鑿有9個凹槽,槽内放置9個小奁,内裡可以放化妝品、胭脂、梳、篦等化妝所需小物件。多子漆奁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盛放更多的化妝品,另一方面一個母奁裡套有多個小子奁也表達了古人多子多福的願望。
随着時代的發展,聰明的勞動人民又将鏡子與奁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後來經久不衰的鏡奁......
清代黑漆描金鏡奁
所謂的鏡奁就是升級版的妝奁,明代的《魯班經·匠家鏡》書中就記載有升級版的“鏡奁”:“上層留二寸的空間用于裝鏡架,中層與底層各設一排抽屜,上配有揭蓋,下安有支足,“内中下鏡架”,即鏡架收藏在其中(頂層)。”清中期黑漆描金鏡奁就是一件巧妙好物:在櫃式奁匣的頂上,配有一個小巧的折疊式鏡架,這一鏡架既可以立在匣頂,也可以取下擺在别處。不用的時候,把鏡架合攏,鏡子就可以收藏在奁匣頂部,也正是由于妝奁被配上了形制相合的鏡子、鏡架,所以才進一步得名——“鏡奁”。
從妝奁的演變曆史來看妝奁是逐漸向多功能、複雜化發展的,基本上可以滿足女子所有化妝用具的存放,妝奁亦成為女子閨閣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