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25 10:36:37

自16年以來,本人一直關注基礎教育,并對各種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困惑、分析及建議,供中小學校長及其他管理人員、教師參考。對部分家長(對基礎教育感興趣的家長)也可作參考。本文由三部分内容組成:觀點、問題、建議。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關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4個觀點)1

關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4個觀點

1. 學校應該是幫助學生成長的地方

我信奉一個理念:要讓學校和家成為學生犯錯成本最低的地方。

人,常常是在無知和做錯事的情況下才會取得進步和發展。當一個10歲的孩子不懂得平方、立方時,經過數學課的學習,孩子掌握了這些數學知識。這是在無知的狀況下通過學習而獲得的進步。當一個人做錯事後,他會學習和反思,從而獲得進步和發展。

1000年前,人類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如現在,正是因為人類依靠勇敢的品質和好奇心進行探索,才會取得進步發展。

我們最好是在學校裡教會學生未來進入社會時需要掌握的所有生存和發展的技能,但是,我們做不到。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教會學生适應社會的方法和技能。要盡可能讓學生保持好奇心和勇敢精神。

塞利格曼在他的積極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結論:經常性的鼓勵會使學生積極向上,更加樂觀。經常性的批評會使人自暴自棄,形成“習得性無助”,造成悲觀,持續悲觀會引發抑郁,嚴重的會得抑郁症。

在我看來,中小學中的教師,就是那個幫助學生進步和發展的人。

社會上,對教師的評價議論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各種書籍、文章中也有對教師的各種定義,解釋。很正統、規範。而本質上,中小學教師的本質就是幫助學生取得進步和發展。根本上,中小學生必須是自己成長(其實,所有人的進步發展都隻能依靠自己),中小學教師是一個幫助者,幫助中小學生克服障礙,習得知識和技能,使得中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得到有效的幫助。

如果你認同“那個幫助學生進步發展的人,就是老師”。那麼,我們對發生在老師身上的各種現象,就會感到好奇,就必須對很多現象進行分析,要說清楚,老師們也會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2. 必須給教師的學習和思考留出時間

時間是最核心的要素。任何人做事都會占用時間。而絕大多數人不會管理時間。

零碎的時間基本上是沒有用的。知識工作者的幾乎所有工作都要占用整塊的時間。對于知識工作者而言,當你看到他不在做事的時候,比如在思考,也是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必須要把時間因素考慮在内。

上一級領導在向下布置工作時,常常會忽略這一因素。布置一項工作隻需要一個小時,而完成一項工作需要一周。有的領導今天布置一項工作,過兩天又布置一項工作。下面的人前一項工作還沒做完,後面的事情又來了。日久之後,下面的人會崩潰。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同一項工作,要求在不斷提高。比如,今天布置工作的要求是,要從一樓爬到二樓,需要一周時間。在第三天時又傳來新的要求,要求爬到四樓,還是一周。

管理者必須要牢牢記住,做任何事都會占用時間,如果有新任務要安排下去,那麼你就要接任務的人砍掉原來的任務。時間不能全部用來完成任務,必須給學習和思考留出時間。建議留出20%~25%用于想學習和思考。

3. 當經驗是一種複雜技能,對别人幾乎沒用

當經驗是一種實操技能,經驗可以傳授。如:做蛋糕。新手學幾次就能學會;當經驗是一種複雜技能,經驗隻對自己有用。對别人幾乎沒用。

如:王校長之前辦過兩所民辦學校,王校長再去辦一所民辦學校,他有豐富的經驗,他知道怎樣與舉辦者溝通,他也知道如何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溝通,他知道如何招聘老師以及如何聘用中層幹部。這種經驗對王校長再去接辦一所民辦學校是非常有用的。王校長把他的經驗寫成文章,寫的非常詳細,非常具體,傳授給李校長,李校長之前沒做過校長,沒有任何做校長的經驗。無論王校長怎樣詳細給李校長介紹經驗,估計李校長最多隻能學到10%。

經驗分享是一個動聽的名次,有多少作用,估計沒人評估過。如果真的要學習這個經驗,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而是要花很多時間,并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去實踐,這樣的學習才會取得效果。

4. 對教師、管理者的評價應各有重心

具體來說,對教師和幹部的評價,絕對不能看他是否努力,而隻能對他的績效進行評價。對于老師的評價,最重要的是他所教的學生發展得怎樣。對于學校管理者的評價,最重要的是來自于他服務的對象的表現。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關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4個觀點)2

困惑與憂慮

以上幾點,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觀點。下面挑其中的幾個内容,叙述一些在我看來還存在很多引起質疑的現狀。

• 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該從學科專業去評價嗎?

教師的專業發展不應該從學科專業去評價,而應該從“教師”這個專業去考察。

在小學、初中、高中擔任某一門學科的任教教師,自身必須達到本科以上的學曆,初高中的部分學科教師甚至有碩士博士的學曆。就知識層面來說已經完全夠了,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從如何能培養出更好更多的優秀學生、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去考察,才是合理的。

現實情況呢?我們以某大城市近40年的做法做一個分析。

首先,我們先做一個粗略的等同:假設我們把教師的專業發展等同于教師的職稱晉升。事實上,民間基本認同教師的職稱越高,則表明該教師的職業發展越好。如果某數學教師被評到正高級中學高級教師,一般我們都認為該教師的職業發展很好。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在某個大城市教師的職稱晉升具體考核哪些内容,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近40年,教師的職稱晉升主要從德、識、能、績四個方面考察。

德:考核教師的師德,看是否有違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是否存在違反教育法、教師法的行為,是否有違反師德師風的現象,工作是否負責任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情況。一般情況下都可以順利過關,除非有明顯的事件記錄在案會被否決。

識:是指教師的學術水平,包括是否通過英語考試,計算機考試,是否發表過論文,論文質量如何等。

能:是指帶過幾屆學生,總體上學生成績如何;是否有過教學比武,是否上過公開課,表現如何等等。

績:自上一次評職稱算起,所帶班級學生成績如何;在教學上有沒有過經驗介紹,有沒有過突出成績等。

近40年來,在一個發達的大城市中,對教師的職稱晉升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衆多的評價維度中,很難找出這位教師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他到底做出了多少貢獻,或者說,幾乎找不出某些發展的很好的學生在這門學科中取得的好成績與這位教師提供的幫助到底有什麼關系,更不用說有什麼數量上的關系。

大部分考核的是教師本身的表現,而不是去考察教師的成果。學生是主體,評價教師的工作成果,要以學生的變化為考察對象,而不是其他。更直接地說,要考察他所教的學生的成長幅度(在原有的基礎上有多大的進步)以及這些最大進步幅度的學生數量,而不是從教師本身付出多大的努力去評價。

努力,勤奮是成本。要想取得成果,努力隻是前提條件。努力決不能列入考核指标。成果(或者績效)才是唯一的考核目标。客戶是不會關心商家如何努力的。家長并不會關心教師是否努力,隻關心教師能否把我的孩子教好。

而極少考核績效,意味着績效對他晉升的權重很小,影響也很小,他就會不顧,甚至放棄,最終導緻無人會去關心我們到底培養了多少人才。

• 那些“被習慣”的傳統做法應該繼續嗎?

學校中的大部分工作,開展的形式都是傳統做法的延續。随着科技的進步,我們應該對很多做法進行重新評估。其實,我們現在掌握的知識足以對某些不科學的做法進行重新審視,并逐步加以改善,以便能有更好的教育結果。

在諸多傳統做法中,我僅以晨練為例做一分析。無論初高中,還是小學,都有晨練。

我問過一些校長,為什麼要晨練?答案有很多。比較集中的有這麼幾種:鍛煉身體;鍛煉意志品質;提高士氣鬥志。

其一,說晨練的目的是鍛煉身體,鍛煉身體的目的是使身體更健康。但是到了今天,已經有研究表示,鍛煉身體的最佳時間是下午4點或者上午9點。而上午6、7點的晨練恰恰對身體可能是有害的,因為一夜下來,所有有害的氣體都沉澱下來,多人跑步會把廢氣揚起,可能對肺部造成傷害。

鍛煉對于每個學生而言都是必須的,為什麼要全校統一時間呢?為什麼不可以分散到每個班級?分散到更好的時間段鍛煉呢?

在學校中,晨練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估計,很多傳統做法在今天得以保持,大概是因為之前就這麼做的。傳統的做法可以無限往前追。

其二,鍛煉意志品質。意志品質通過晨練能提高嗎?好像無法找到有力的證據。沒有其他辦法能提高意志品質嗎?

第三,提高士氣、鬥志。有時,我看到學生跑步的時候會喊口号,一旦不喊了,回到了教室,鬥志和士氣還會有嗎?這又讓我想起一些省份的高中學校,會在高考前100天開誓師大會。

真正能觸動人内心鬥志的,是類似俞敏洪老師第三次高考前經曆的故事。俞敏洪前兩次高考失敗,為了迎接第三次高考,俞敏洪老師的媽媽到縣城為他報了一個複讀班。在回家的路上,正趕上了一場大雨。俞媽媽全身被雨水淋濕而且還摔了一跤,身上全是泥漿水。當俞敏洪看到母親身上被淋濕,而且都是泥漿水的時候,他知道這次他一定能考上。事後俞敏洪說,我知道這次我能考上,因為從那以後我除了吃飯睡覺和上廁所,我在玩命一樣讀書,隻要眼睜着就是讀書。

晨練,隻是衆多傳統做法當中的一個。是不是還有N個類似于晨練的事呢?是不是可以想想,要不要改一改呢?

• 究竟什麼是一堂好課?

幾乎全國各地都在做一件事:都在開展公開課、示範課、精品課的評比。這樣的事已經做了20多年了。這些課,是我真正糾結的地方。

對于你個人而言,這些課是那麼重要,因為你的職稱晉升會需要這些課,作為你遞交材料的必要條件。但在我看來,在推廣這一工作之前,先要搞清楚,上一堂好課對于學生來說究竟意味着什麼?或者對于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說,是否存在好的課。

上課的形式主要是通過教師講、學生聽來完成。現在進行了改革,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但隻要把講課和聽課搞清楚了,那麼,即使教學改革有更多的學生互動環節,道理還是一樣的。

講和聽是溝通的常見形式,所以,我們首先要清楚,在講和聽之間,聽的一方是主角。講者(教師)不是為了講而講,是為了讓學生能聽懂。

一個教師在上課,上課的每一次講話,在講話的當下,他隻能發出一個聲音,而這個聲音是同時傳到每個學生的耳朵裡。即使隻有25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所以,每一個學生對這個教師的評價就不可能是完全一緻的。一堂課,如果對于最好的5個學生來說是一堂好課的話,那麼,對于最差的4個學生就不可能是一堂好課。對于中等水平的8個學生來說,也可能隻是一堂能接受的課,談不上好課。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如果對于最好的學生是一堂好課,對于其他學生就不是一堂好課。從這個意義上講,根本就不存在一堂好課。

而任何一節課上得好不好,不經過布置作業、批改作業是無法證明的。如果某節課上完,作業布置下去,等批改完,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做正确,那麼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堂好課。如果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那麼這堂課的效果我們可以判斷并不好。因為學生都沒聽懂,或理解錯誤。即使是一堂好課,如果能複制的話,完全相同的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班級再上一次,可能就算不上一次好課,那要由另一個班的學生的作業完成的情況來判斷。

這是對一堂課的分析。對于上課,我認為隻要做到講正确、講清楚就可以了。因為你是一個普通人,無法做到讓所有人都聽懂;因為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不一樣。應該要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研究學生的個體,這才是對學生的發展負責。

對于一個成熟的教師,上課隻要講正确、講清楚就夠了。剩餘的時間用在教育的其他環節吧!對于一個新教師,請老教師幫助你磨課或許是有必要的。但是,這樣的磨課,不是為了把課上得如何好,而是為了講正确、講清楚。

基礎教育學校(中小學)中可以找出很多可以質疑的地方。我認為,凡是你感覺做起來難受,别扭的地方,一定是可以去改善的地方。這就是現在流行說法的痛點。改善它,教育就會進步。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關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4個觀點)3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關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4個觀點)4

可以聚焦的改進方向及建議

第二部分的困惑隻是提出了幾個具體的存疑點。針對其中的一部分,我将在建議中提出我的一些想法。

• 促進學生發展,要積累診斷要素及資料

如果有一個心髒不好的病人去看專家門診,專家會開出各種化驗單,或者CT等,先要去驗血,做CT。等這些檢查報告出來,結合病人的症狀,專家會明确告訴你是什麼病,該如何治療,也會明确告訴你接下去的治療方案,最後會告訴你大約經過多長時間,病人應該配合醫生進行治療,最終會是一種什麼狀态。

對于一個學生而言,目前很難找到這樣的專家老師。在某一門學科上,通過做幾份試卷,有經驗的老師大緻能判斷這個學生的大緻水平。但是一個學生是全面的,很難找到某位老師通過談話診斷這個學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如果心理有問題,是什麼樣的問題,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行為規範上有問題,也難以找到這樣的老師,他能通過測試,判斷這位學生的行為規範有什麼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對于每一位學生,教師應該盡最大努力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的進步和發展。如何來确定“原有基礎”,需要有診斷。

學科診斷目前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在心理方面,情緒方面,行為規範方面,行為習慣方面,我們知道的還很少。在對學生的全面判斷中,我們還缺少系統性的測試手段和測試資料。通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探索,我們将列出很多個測試點,并且還要考察這些測試點之間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測試點會被放棄,也會有新的測試點不斷加入。經過五十年、一百年的持續研究、探索,最終将形成如驗血報告一樣的診斷報告。無論何種學生來診斷,教師中的專家都能做到比現在明确得多的表達:你是什麼問題,給我多少時間,你按照我們的要求做,你的目标就能實現。

具體怎麼做,需要大家來探索。但是,我認為方向是對的。不要在開始的時候認為太複雜就放棄。要眼光放遠。隻要是有意義的,就一定要開始,并持續做下去。做這樣的資料積累,肯定複雜,但是意義重大。

• 讓教師成為不同細分領域的專家,才能反内卷,促合作

教師要成為細分領域的專家。隻有細分領域,教師們才能錯位發展。當教師錯位發展,都能成為細分領域專家之後,教師之間基本不會形成競争關系,而隻會合作,不内卷。

我們以A、B、C、D四位教師為例說明。

A教師研究四年級語文學科,如何将中等偏上的學生提高成績。這些學生可能都是比較外向的,比較努力的,比如有8個學生。這8個學生來自于四年級的四個班級。

B教師研究的方向與A教師大緻相同,但是成績是中等偏下。如何提高到中等偏上。有10個學生,來自于四年級四個班級。

C教師研究與A、B教師大緻相同,但成績是最好的。研究如何進一步拓展成為有語文特長的一類學生。有可能在未來會成為作家。但隻有3個學生。來自于四年級的四個班級。

D教師研究與上述三位教師大緻相同,但成績最差,研究如何進入中等偏下的目标。有4位對象。

這四位教師的顯性目标是成績提升,但隐性目标可能更加重要。結合第二部分的資料積累,還必須加入學生的心理研究,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研究,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重要事件對學生影響的研究等。

最終,我們希望出現這樣一種狀況:

假設,A是1班班主任,B、C、D分别是2、3、4班的班主任。A、B、C、D不會形成競争關系。當A班中有特别想成為未來作家的學生時,A自己搞不定,就會求助于C;而C班中有成績特别差的同學,C就會求助于D。如此等等。教師間會形成錯位發展,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理論上,全校所有教師都有機會成為專家,這種專家能解決問題。借助時日,他們才是真正的專家。

對學校教育管理的意見和建議(關于學校教育和管理的4個觀點)5

• 改變幹部選拔方式:搭建平台,提供機會、資源、鼓勵

學校要辦學,目标就是學生要能發展好,教師要能發展好。教師發展好隻有靠發揮每個人的擅長。本質上,有沒有幹部無所謂,隻要有人能把工作做好就行。因此,我們可以把所有的幹部看作是臨時性的。對于幹部,傳統做法是先選人,但常常會看走眼、培養不起來。而且為什麼選A,不選其他人,帶有很大的主觀判斷,難免引起更多人覺得不公平。

我認為,個人成長的主要因素由以下幾部分組成:個人意願(個人要願意做,想做);給所有老師機會;提供資源以及持續的鼓勵。

所以。新的做法是用機制與平台來選拔人才,以此替代培養人才。人才更多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自己奮鬥出來的,因此,學校要搭建平台。

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項目化的方式開展。學校管理層向所有教師公開某個項目的目标,要達到的效果,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凡是有意願來做這個項目的老師都可以争取承擔這個項目。有意願者根據學校管理層的意圖做方案,學校通過專家組(或專家委員會)評選項目方案,最終确定承擔項目的老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完全由教師做出各種決定,在需要學校支持的時候,學校給予資源上的支持;在項目承擔者遇到困難、挫折時,及時給予鼓勵。通過大量的項目化運作,項目承擔者會迎接大量挑戰,包括項目的設計,人員的組織,項目團隊中人員之間的溝通協調,個人心胸的擴展,壓力的承擔等等都得到鍛煉。

當某個教師承擔了幾個項目,而且都完成得很好。那麼,這些項目承擔者已經具備了中層幹部的各種素質,他已經是這個部門的領導者了。而到了那個時候,可能根本不需要設立中層崗位。

而每一個項目都是臨時性的。在擔任項目負責人時,他就是中層幹部。項目結束時,他就是普通教師。也可能他是專家型教師。對于學校來說,可以讓更多的教師發揮自己的擅長,得到更多更好的發展。

• 面對推動發展的複雜任務,要及時優化團隊和分工

學校原有的團隊基本上都是功能性團隊,比如,教務部門,政教部門等。可以保持不變。未來如果學校發展變化,再根據情況進行變化。

理論上說,團隊都應該是臨時性的。尤其是當團隊是任務型團隊時,更是臨時性團隊。組成任務型團隊的目的是1 1>2.原則上,某項任務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不設立團隊。因為隻要是團隊,必定存在摩擦。最理想的團隊應該是每個團隊成員都有明确的分工,所有分工的合并正好形成完整的團隊任務總和。但是,這隻是理想狀态。因此,團隊在分工時不能留下空白地帶沒有人。所有團隊成員的分工,在相互銜接處最理想的狀态是無縫銜接。但這樣的分工隻是理論上的。實際上做不到。因此,隻能做到兩個團隊成員的任務在銜接處有部分重疊。重疊部分盡量少。而有重疊就會有摩擦。有摩擦就會有損耗。這就是能一人完成的任務不設團隊的原因。

當任務(或項目)确立後,任務承接人(或負責人)要對任務進行分解。根據分解後任務的不同,去招募不同能力的團隊成員。團隊成員一旦确立,必須明确各自任務及時間節點,推進任務的完成。

典型的任務型團隊,比如要搞一次文藝彙演,或者搞一個招生工作。任務完成,團隊解散。

也有比較長期的任務團隊。比如,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師團隊。我以初中學校為例說明。

初一(1)班,我們來建立教師團隊。這個團隊的負責人就是初一(1)班的班主任。成員就是所有教初一(1)班的所有教師。這個團隊中的教師平時的核心工作就是研究學生。每一個團隊成員都必須對這個班級的每一位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就某個教師而言,這個班所有學生的這門學科的知識點都要有記錄。以中考取得更好的成績作為任務,我們來分析一下該如何開展活動。以語數外為例。如果語數外搞清楚了,加入所有其他學科的道理是一樣的。

簡化版的團隊為班主任及語數外老師。定期(比如每2周)研究班級每一位學生的情況。比如,A學生語文、英語成績好,數學成績差。那麼,語文、英語老師必須布置給A學生的作業要少,放出更多的時間給數學老師,目的是提高總分。所有學生都一個一個過關。2周調整1次。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師團隊宜相對穩定,不能經常變換老師。在組建班級團隊的過程中,要有大局觀,不能把最優秀的教師集中在一起。就某個班級團隊而言,總會出現有些老師能力強,有些弱。形成團隊,團隊成員在一起是一種緣分。團隊成員之間重要的是相互之間做出貢獻。

上面例子中,語文、英語老師放出時間給數學老師就是做出貢獻。因為給了數學老師更多的時間,結果A學生數學成績提高了22分,數學教師就為這個班級A學生的總分提高做出了貢獻。

當團隊成員中某一個成員出了問題,其他成員以及團隊負責人基本不能考慮踢掉該問題成員,而應該聯合所有其他成員來幫助他,他也應該樂意接受大家的幫助。任何人都可能會出現問題或困難,誰都可能被幫助,誰也都可能有機會幫助别人,如果所有團隊成員能做到這些,那麼這個學校就是強大的。

團隊的設立與學校中任務的設立有很高的相關性。比如,以後如果要在每個班都搞文藝活動,能不能不讓班主任負責,而讓有文藝擅長的其他老師來負責。如果每班都要搞環境布置,也不要讓班主任負責,而讓有美術擅長的老師來負責。而關于評比,能否不搞班級間的評比,而搞自己和自己的過去比,看有沒有進步。學校内所有的團隊之間,團隊成員之間盡量少出現競争,多出現合作。發揮擅長,這些想法的實現都有利學校的發展。

作者 | 胡國華

來源 | 王昌勝 | 我們 | 工作室;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