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禮記》
【釋義】廣泛地學習,深入地追問,周密地思索,明确地判别,切實地踐行。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延伸】博、審、慎、明、笃,五個字很好地诠釋了學習治學求進的道理。
“知”是基礎、是前提,“行” 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律已修身結合起來,與發展實踐結合起來,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那麼所謂學習就可能會走入虛幻的歧途,難以做到學以潤德、學以修身、學以創業,難以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
首要博學,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博采衆長。次為審問,刨根問底,吃透精神,認清實質。三為慎思,辯證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規律。四為明辨,辨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僞。五為笃行,踐行所學,锲而不舍,成就卓爾。
古人談學習的五個方面,不管是學習書本知識,還是學習某種技能,都得經過反複訓練才能完成。“有弗學”的意思是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如果學了還不會,“弗措也”,也就是說絕不放棄。這段話,不是對天才,而是對一般人說的,聰明人一下就學會的,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隻要有這種韌勁,哪怕開始時遲鈍一點,也會變得聰明的;開始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強壯有力。
【感悟】學是為了用,用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這就是學用結合,知行合一。就是要向學、善學、會學,就是要學會學習、聚焦學習、享受學習,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
“學問思辨、身體力行”,兩者相加則為知行合一、學以緻用。
值得注意的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不隻是單向的前進,更是一種往複促進、循環遞進的過程。這種為學過程中的良性循環,教會我們學用相長、學無止境,定會成為一種經世緻用。
【淵源】《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标準,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将《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诂》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注明:本文圖片均由前門新國潮主題郵局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