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依戀理論觀有以下三個事實:
首先,依戀從根本上講是一種人際關系理論,它将個體置于與他人最密切的關系中;它認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社會的,而且也是人類的聯結體——處于關系中的個體。與他人的聯結被視為人類最本質的生存策略。
其次,依戀理論主要關注情緒和情緒調節,尤其強調恐懼的重要意義。恐懼不僅被視為日常的焦慮,而且從存在主義的角度講,也反映了無助和脆弱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說,反映了有關死亡、孤立、孤獨和喪失的生存問題。心理健康和幸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上述這些問題能以一種增強活力和心理韌性的方式得以處理。
最後,依戀理論是一種發展性的理論;也就是說,它關注的是成長的和靈活度的适應性以及阻礙或增強這種适應性的因素。綜合而言,與可信他人的緊密聯系是人類大腦、神經系統和關鍵行為模式進化的基礎,也是我們可以進化為最好的自己的大背景。
#1
依戀是一種天生的基本動機
尋求和維持與重要他人的接觸是人類終身具備的一個基本動機。
“依賴”以往被我們的文化視為病态,應當随着年齡成熟而消失,但事實上它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
依戀和與依戀相關的情感,是親密關系的特征,是婚姻治療的實質。這個觀點跟人類成為文化動物的演變有關,是一個普遍适用的觀點,就像沙吹進眼睛會感覺刺痛一樣,每個人都害怕失落和孤單。
#2
安全依賴和獨立自主是互補的
按照依戀理論,世上沒有完全不需要别人的獨立,也沒有過度依賴這回事。而隻有有效的和無效的依賴。
安全的依賴有助于建立獨立自主和自信心。
安全的依賴和獨立自主是一體的兩面,而不是分歧對立的。研究顯示安全依戀與一貫、明确和正面的自我形且有關。關系愈穩固。就愈能有區分和差異。在這個模式中,健全的意思是維持可感知的相互依賴,而不是保持自足與他人分離。
#3
依戀給人一個重要的庇護所
和依戀對象的接觸是人類求生存的本能。依戀對象(通常指父母、子女、配偶或愛人)的存在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感覺,而缺乏依戀對象則會造成痛苦和焦慮。
和所愛的人在一起,可以使神經系統鎮靜。
這是人遭遇緊張與損害的天然解藥。對任何年紀的人而言,正向的依戀經驗創造了一個“庇護所”,緩和外界的挑戰與變動所帶來的沖擊,也提供了人格繼續發展的環境。
#4
依戀提供人一個安全基地
安全依戀也提供一個讓人去探索世界、回應環境的安全基地。
這樣一個基地,讓人能對新信息抱有好奇心與開放的态度。它讓人能有信心去冒險嘗試、學習與調整對自己、别人和世界的看法,然後産生面對新環境的适應方法,安全依戀讓一個人更有能力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觀察自己,省察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況。
當關系使人感到安全,就能讓人向外開展,去給别人支持,積極正向地解決沖突與困難。這樣的關系通常會比較幸福、安定,讓人感到滿足。伴侶間對情感安全連結的需要,也就是對能給人庇護和安全的關系,這是夫妻困境和關系修複的主題。
#5
情緒的接觸與回應,建立情感的連結
大體上說,情緒引發并且主導依戀的行為。具體而言,建構安全連結的原料是情緒聯通和情緒反應。依戀對象可能會人在心不在,分離會造成痛苦,因為感覺無法找到或接近依戀的對象。關鍵是情感的保證,并且有信心在需要時,這個保證是有效的。
按照依戀理論的看法,任何反應(即使是生氣)都比沒反應好。如果依戀對象不作承諾,沒有情感回應,意味着“你的信息不算數,我們之間沒有關系”。
情感是依戀的中心,這個理論讓我們對關系困境中的許多極端的情緒反應有一個理解與正常化的依據。依戀關系是我們最強烈的情緒的來源,也是沖擊我們最猛力的地方。情緒告訴我們自己也告訴别人我們的動機和需要是什麼——它們是依戀之舞的伴奏音樂。如Bowlby所言:“情緒的心理與病理……大部分是情感連接的心理與病理。”
#6
恐懼和懷疑引發依戀需求
當人受到威脅時,如遭遇傷害,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負面經曆,如壓力或生病,或是依戀連結本身受到攻擊,人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産生,尋求安慰與連結的依戀需求也會格外突出與迫切。像尋求接觸這樣的依戀行為就會開始運作。感覺跟所愛的人連結,是天生的一種調節情感的機制。
跟重要他人的依戀是使我們“免于感覺無助與無意義的保障”。這個理論讓婚姻治療師了解在派對中調情或在需要時短暫的疏離,這種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為何會對關系造成威脅而導緻困難愈來愈大。
#7
分離痛苦的過程是可預測的
如果依戀行為沒有得到依戀對象給予的安慰與接觸,就會出現生氣地抗議、緊跟不放、憂郁、絕望,最後情感抽離的典型反應過程。憂郁是關系斷裂的自然反應。
Bowlby認為在親密關系中,憤怒代表想跟無法接近的依戀對象接觸的企圖,在憤怒中是否仍有希望,意義是不同的。沒有希望的憤怒會演變成絕望和脅迫對方。在安全的關系中,抗議會被接受和承認。以情緒為焦點的治療師會将困境的基本劇情,例如“要求—逃避”,看作分離痛苦主調的種種變奏。
#8
依戀裡包含了對于自己和别人的看法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找到自己的定義。前面說過,依戀策略反應處理情緒的辦法。在面對排斥時。有些夫妻無法忍耐而控訴抱怨,有些則一連幾天沉默不語。Bowlby勾勒出在那些反應模式中。當事人對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在安全的依戀關系中,自我的運作模式認為自己值得被愛和關心、有自信、覺得自己能幹。研究也證明安全依戀和較高的自我效能相關。
依戀安全的人相信在需要的時候,别人會有回應,認為别人是可以依賴也能夠信任。這些從過去千百次跟人互動所形成的對于自己和别人的運作模式。是一個人帶到新的關系中的期待與偏向。它們不是單向度的認知基模,而是關于建立連結和處理依戀信息的運作藍圖。
在這些模式裡有目的、信念和依戀策略,它們都處處蘊含着情緒。運作模式是由情緒向通所塑造、演化、延續的。對婚姻和家庭治療師來說更重要的一點是。它也需要用情緒溝通來改變。
在跟所量的人充滿情緒的互動中案主自然揭露的内容,會讓婚姻治療師看到他們對自己和别人的看法。例如,困境中的夫妻一旦過了憤怒抗議指控的階段,常常就開始說出他們時是否被愛、被珍惜的擔心。
#9
孤立與失落必然造成創傷
最後,依戀理論也是一種創傷理論。Bowlby一開始是研究剝奪母愛和跟母親分離時孩子的影響。依戀理論描述井說明了被最需要的人剝奪、排斥和遺棄所帶來的傷害。以及它們巨大的影響。
Bowlby認為那些創傷性的壓力源以及接下來的孤立,對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和應付生活中其他壓力的能力有深遠的影響。他相信如果一個人有信心在需要時所愛的人生在那裡。他比缺乏這種信心的人,較不容易有強烈或慢性的恐懼。婚姻與家族治療師很了解剝奪與分離的壓力,它是“平常”的關系困難裡無可避免的一部分。
而案主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卻好像是遇到生死攸關的重大傷害一般,作為一個創傷的理論。依戀理論讓我們了解遭到排斥或認為被遺棄這類情感的傷害有多重大。困境中的伴侶在處理孤獨隔離和失落所引起的創傷性無助感時,會采取對抗、逃避或冷戰的态勢,如同對創傷性壓力的反應。創傷的角度以及它對無助和害怕的力量的關注,讓婚姻治療師可以理解困境中伴侶的真實感受,并做出妥善的解決。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文章轉自網絡
圖文及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争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