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驚墨
孔融讓梨
(一)幼時讓梨,年少成名被當做道德教育屆楷模的孔融,出生于東漢末年家學淵源的孔氏家族,身為孔子第二十世孫的他,早早就出了名。
孔融讓梨發生在他四歲的時候,《三字經》上記載:“融四歲,能讓梨。”說的是孔融主動選擇小梨子而将大梨子讓給兄長的事,所有長輩都很驚訝一個小孩子居然這麼懂得禮讓,孔融也因此被寄予了厚望。
孔融從小就有孝順、賢才的美名,十三歲時,他父親去世,孔融悲痛到倒地不起,還因此被世人所稱贊。
十六歲時,東漢時期的名士張儉因為上書彈劾專橫跋扈的官宦而遭到通緝,四處流亡,連累了許多人,這其中就包括孔融一家。
當時張儉與孔融的哥哥孔褒交好,四處流亡逃竄時逃到了孔家,恰巧孔褒不在,孔融就代替收留了他。
後來事情敗露,張儉倒是逃走了,孔融和孔褒卻被抓進了監獄,上頭要定罪,兄弟倆就争着說是各自的主張,郡縣官吏一時拿不定主意,上報了朝廷。
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孔褒因此丢了性命,而孔融卻名聲大噪。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孔融
(二)坎坷的為官之路孔融的秉性向來是剛正不阿的,他先是受命暗中察訪貪官污吏,不管是誰,一律不留情面。而後又在河南尹何進的舉薦下,當了侍禦史,沒過多久,因為和上司禦史中丞不和,遂又托病歸家。
孔融再次當官的時候,正趕上董卓一派大攬朝政,意圖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滿心不忿,常常在朝廷之上和董卓争得面紅耳赤,直指他有忤逆之心。
董卓自然是懷恨在心了,想要拔掉這根刺,于是動動手指就将孔融貶了官職,還将他貶到了當時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
有才能的人在哪裡都能混的下去,孔融雖然被貶到了情勢危急的北海,但卻也利用起自己的才能,組織起民衆,積極和各州郡共同謀劃;又以禮待人,完全沒有官僚架子,一時之間博得了很大的名聲。
北海局勢不穩,黃巾軍勢力強勁,孔融一度被圍困。正是此時孔融派人去向劉備求救,當時的劉備還在平原縣當縣令呢,他很驚奇“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于是出兵幫孔融解了圍。
相比起袁紹和曹操,孔融對這位有着漢室血統的劉備顯然态度更好些,當時他的幕僚左承祖還勸孔融要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十分生氣,還下令處死了他。
劉備
(三)得罪曹操,招惹殺身之禍都說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他的志向是很大的,雖也想為國出力,但武力值顯然略低,他帶不來兵,打不赢仗,連小小的黃巾賊都要靠劉備來救助,以至于後來在戰亂中四處流離,最後被曹操所收留。
不過孔融自負,又是堅定的擁漢黨,他開始對曹操的許多做法表示出了不滿,經常借機諷刺曹操。
當時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俘獲了袁紹的兒媳婦甄氏,賜給了兒子曹丕,孔融知道後寫了封信給曹操,上面說他“武王伐纣,把妲己賞賜給周公。”試想曹操看後會是怎樣的心情?
還有曹操北讨烏桓時,孔融也逮住了機會譏笑他。而總是這樣一而再的諷刺曹操,挑戰他的耐性,那曹操是什麼性子,豈能容忍得了他!
甄宓
但是此時的孔融名聲很高,無緣無故的處死他傳出去名聲也不太好,那麼該如何定罪呢?
想找出一個人的話柄還不容易,更何況是孔融這種想說就說的性格。
當時三國時的名篇《物理論》中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兄弟二人和另一個人在戰亂中四處躲避,碰上了大雪,身邊糧食都吃完了,兄弟二人為了活命,于是将另外一個人殺了吃掉。
對于這件事,孔融就發表了看法,他說:“三人同行,兩人聰俊,一人底下;饑年無食,謂宜食底下者,譬猶蒸一猩猩、煮一鹦鹉耳。”意思就是說這兄弟倆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這放在當時是多麼可怕的一種言論啊。
還有孔融著名的父母無恩論,他說父子之間其實沒什麼恩情,隻不過是一時激情所緻;母子之間一樣,隻不過是像一個裝東西的瓶子,倒出來就沒什麼關系了。
曹操
這話放在封建禮教極其嚴苛的漢代,确實是夠驚世駭俗了。
而曹操就是利用了孔融的這些話柄,将這些言論散播出去,讓孔融的名聲一落千丈,随後,曹操就以“謗讪朝廷”“不遵超儀”“不孝”等罪名處死孔融,并株連全家。
從小就以讓梨的美德聞名于世的孔融,最後卻落得了一個“不孝”的罪名,并因此而丢了性命。
【作者簡介】張驚墨,想用文字讓生活充滿詩和遠方。
爆款文章推薦:
左宗棠收複新疆之戰的對手阿古柏為何被世人稱為“中亞屠夫”?
《紅樓夢》裡薛蟠為何要折騰兩三年、花大把銀子給林黛玉配藥?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