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肅順被封為鐵帽子王,卻因故被殺,他究竟是忠臣還是奸臣?他被殺之後,其後代又都去了哪裡?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無論是在與清朝相關的書籍還是影視劇中,我們總是能在其中看到“菜市口”三個字。“菜市口”是賣菜的集市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也不完全正确,因為清朝時期的菜市口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處決犯人的地方。此時可能會有讀者感到好奇,清朝統治者為何要在菜市口對犯人行刑呢?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在大庭廣衆之下處決人犯,既能對廣大民衆起到震懾作用,還能宣示朝廷的威德,其方式略顯野蠻,卻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普法方式。
清朝菜市口處決犯人無數,但是最轟動的時候隻有兩次,第一次是清廷處決施行變法的“戊戌六君子”,第二次則是處斬肅順。
愛新覺羅肅順,生于1816年11月26日,卒于1861年9月,為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肅順年少時聰穎無比,于道光朝便開始擔任清廷重要職位,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内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肅順性格沉穩且辦事老練,雖高調異常卻深得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可謂是顯赫一時。
鹹豐十一年七月,也就是1861年,鹹豐帝駕崩之前,将肅順任命為托孤大臣,其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同年十月二日夜,肅順在護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在密雲地區被捕,之後被斬于菜市口,年僅四十五歲。
在以往曆史學家的眼中,肅順都是以奸臣形象出現的,因為他被慈禧定義為“逆黨”,可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并不盡然,因為鬥争雙方并沒有正義與邪惡一說,相反,之所以正義總是能夠勝利,正是因為隻有勝利者才是正義的,如此一來,勝利者肯定會将自己描述成正義的一方,而對失敗者進行口誅筆伐。在肅順與慈禧太後的鬥争中,慈禧太後也屬于食古不化的頑固派,故此而言,肅順也絕對不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所犯下的唯一過錯,就是他并未成為成功者。
談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感到好奇,肅順被殺之後,他的後代都去哪裡了?真正的回答是:一點消息都沒有。我們都知道,肅順姓愛新覺羅,屬于皇族,殺了一個肅順完全可以,但其家族絕對不可能被滅門,故此,肅順一定會有後代,但以慈禧太後趕盡殺絕的狠辣作風,肅順後代有可能會面臨兩種結局,第一是被宗人府圈禁了起來,将其排出在權力核心之外,從此老死于世,保證勝利者能夠不被報複。
第二個結果則更慘,肅順的後人存在極大可能被充軍發配,最後老死于邊疆,或者被發配于前線,最終戰死在沙場之上,得到一個“馬革裹屍還”的下場,總之一句話,肅順的後代,在清朝的曆史中會被徹底抹去。縱然肅順有後代,也不敢以父親的名字示人,因為他們怕仇人相害,更怕慈禧的報複,隻能苟全性命于亂世。
不得不說,曆史就是一本最耐讀的書,勝者王侯,敗者為寇的故事,始終在人類社會上演。我們讀曆史,為的是感知曆史的興衰,體會人物的命運,最終獲得智慧,并在職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清宮檔案》 李偉著 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