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8-06 11:15:34

關于風荷載的相關計算,我寫過兩篇文章:

《風荷載計算中的是是非非》

《風洞數據釋疑》

本次再做補充。

01 風洞數據輸入

國内風洞單位給出的可用于模型輸入的數據一般為PM文件,PM文件有三個,每個文件有六列數據,分别為Fxx、Fxy、Mx,Fyx、Fyy,My。這和YJK的輸入格式一緻。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1

根據YJK的說明文件,Fxx、Fxy、Tx(FxT)分别表示結構所受的順風向荷載、橫風向風荷載以及平面内扭矩。這其實是一個單獨的工況。一個PM文件對應兩個單獨工況。

在輸入層間位移角時,Fx的工況(三列數據)輸出X向的層間位移角,Fy的工況(三列數據)輸出Y向的層間位移角,二者互不影響。

有些風洞單位(包括國外)并不提供PM文件,而是給出不同樓層的等效風荷載(Fx、Fy、Mz),然後給出不同工況(或方向角)下的組合系數,一般為24個工況或36個工況。

多工況的風荷載也可以在YJK中輸入,首先在風荷載參數→基本參數→其他風向角中輸入不同的角度,然後在指定風荷載中點擊導入其他風向,即可生成新增數據列。每個角度對應三列數據,FiX,FiY,FiT。注意勾選數據下方的“其他風向使用整體坐标系”。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2

此處輸入的風荷載按整體坐标系施加,結構計算和指定的風向角無關。但層間位移角僅輸出指定角度的位移角。這裡需要注意:結構模型的整體坐标系和風洞數據的整體坐标系需保持一緻。

結構強度計算會給出不同風向角的結果,在設計時會取包絡。對同一組風時程數據,改變輸入的角度,結構構件内力和配筋不會發生變化,說明計算和輸入的角度無關,一律按勾選的整體坐标系執行。

另外,結構承載力計算,風壓需要放大1.1倍,如采用指定的風荷載,是否會自動執行此條?經測試,風荷載→基本參數→承載力設計時風荷載效應放大系數1.1,對風洞數據也起作用。

在輸入風洞數據之前,要先檢查風洞數據是否滿足規範規定的最低值(類似于地震作用的剪重比),參考《建築工程風洞試驗方法标準》,風洞荷載計算得到的主軸方向基底彎矩不應低于《荷規》規定計算值的80%. 注意,基底彎矩滿足80%,并不意味着基底剪力也滿足80%.

02 加速度控制

關于超高層建築風振舒适度控制,除了《高規》給出的10年一遇風載工況下的控制标準。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3

CTBUH的一篇文章《Wind-Induced Motion of Tall Builidings:Designing for Occupant Comfort》給出了1年一遇風振加速度控制标準。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4

廣東省标準《高層建築風振舒适度評價标準及控制技術規程》對此問題也進行了對比研究,給出的風振加速度限值如下: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5

對應地,也給出了1年重現期的基本風壓,以深圳地區為例,該值為0.206kPa。

個人認為,沿海地區1年一遇的風振加速度控制更為實際,也更貼近于正常使用的設計工況。

03 加速度計算

關于加速度計算,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規範給出的橫風向風振加速度計算公式,是有試用條件的,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按規範公式進行計算。

2)對類似住宅等異型平面,如何得到角部位置的風振加速度?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根據轉動半徑及質心角加速度進行換算。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6

但這個方法,隐含了剛性樓闆假定的前提。對很多平面不規則(比如細腰、樓闆大開洞等)建築,恰恰不滿足剛性樓闆假定。目前暫無很好的辦法處理該問題。

3)相比《高規》和廣東省《荷規》,《高層建築風振舒适度評價标準及控制技術規程》對加速度計算公式進行了部分改進,提高了峰值因子,将結構單位高度質量調整為廣義質量,計算得到的加速度略大。

04 基本風壓的問題

根據荷載規範,整個深圳市,50年一遇的基本風壓都是0.75kPa。但仔細想想,其實也是有些問題。比如,深圳市南側靠海,常受台風登陸影響,風壓取0.75問題不大,但靠北區域,接近東莞,取0.75kPa有沒有必要?注意,東莞市的基本風壓是0.55~0.65kpa。

如果一棟建築建在深圳和東莞的邊界,那風壓是按0.65還是按0.75呢?這種問題本身應該不存在,但因為規範規定顆粒度的問題,在邏輯上它就存在了。事實上,類似問題,在規範上還不少,比如牆和柱的分界。

幸運的是,廣東省荷載規範還給出了深圳市的基本風壓分布圖。根據這張圖,深圳靠北區域基本風壓為0.65kPa,與東莞吻合。

風力風洞設計原理(風洞數據輸入與加速度控制)7

我們想想,如果50年一遇基本風壓有這樣一張分布圖,那控制舒适度的10年一遇基本風壓呢?這個問題好像還沒有人想過。

最近這幾年,深圳的大高寬比建築越來越多,深圳高規對風載作用下的層間位移角有所放松,這很可能讓舒适度成為設計控制因素。

當然,為了讓設計實現而降低設計條件,這不是一件值得歌頌和贊美的事情。但是,在事實和邏輯的基礎上,對設計條件進行細顆粒度的研究和辨析,是技術進步的一種表現。

JIE 構生活,是以一名結構工程師的視角,分享他在結構設計、咨詢,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見聞及思考。旨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進步。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