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命運,也是信仰。
信則有,無信,整個世界分崩離析。
心理學認為,讨好型人格,形成于不同的家庭環境。
1、 父母也是讨好型。
“吃虧是福。”習慣就好。
讨好型的父母在孩子遇到沖突時可能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求孩子先道歉,在孩子和他人有矛盾時,告訴孩子應該忍一忍。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最高大的存在。
父母都維護不了公平,保護不了自己。如此言傳身教,保證安全的前提,是避免沖突,以後孩子受到欺負也就不敢反抗了。
2、 強勢的父母
“快叫阿姨!還不叫?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必須吃兩碗飯!不吃?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感恩?我們辛辛苦苦賺錢養你容易嗎?
孩子隻要拒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被貼上負面标簽。
拒絕=我不是好人
這久而久之,誰能扛得住?
你得聽我的話,我才愛你。不聽話等于失去父母的愛,對于小孩子來說,這事關生存,簡直是滅頂之災。
過于強勢的父母會導緻孩子在做事的時候習慣性看父母的臉色。
孩子太小,永遠無法抗衡強勢的父母。
所以他們在長期被控制的經驗中,學會的生存之道:反抗和據理力争是沒用的,想要得到别人的認可,就要按照對方說的做。
3、 長期處于矛盾的父母
“如果我再乖一點,他們就會和好了!”
孩子們會本能地這樣認為,父母關系不好,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夠乖,不夠優秀等等。
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一方面跟人的正常自戀情結有關,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争吵時會說,
“要不是因為有你,我早就跟你爸(媽)離婚了!”
“你跟你爸一個德性!一點責任心都沒有,什麼破事爛事都甩給我!”
“你和你媽一個樣,做事不過腦!”…
第一次被這樣罵的孩子,基本不會超過18歲,這樣的年齡如何去理解這些辱罵?
那就是,“我很差勁,我不配!”
讨好背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低自尊。
過去的苦難不可追,此時此刻,我們如何找回我們的尊嚴?
講到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讨好型的反義詞是什麼?
你們能想到什麼呢?
接下來,《讨好型人格破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