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房玄齡臨死承認不如魏征

房玄齡臨死承認不如魏征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30 05:08:59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王通《中說》

隋唐之際,名人輩出,文有房謀杜斷,武有李靖李勣,他們都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即便是放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也是不得不提的巨浪,他們都為大唐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交集——都是文中子王通的門下。

房玄齡臨死承認不如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共同的老師)1

01

王通是何許人也?他的名聲并不顯赫,史書中也沒有專門立傳,被稱為牛人是否言過其實? 中國曆史講究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王通的主要功績在立言,通過推廣學說,影響了一大批人,是當時的頂級流量。

王通,字仲淹,山西河津人,家學淵源深厚,從小習讀五經,為了讀書連衣服都懶得換,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學問精進,15歲時就開始當老師教書育人,是典型的學霸。

18歲時考中了秀才,四方遊曆,到了長安,向隋文帝進獻《太平十二策》,提出“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于指掌”,想要做帝王師。隋文帝看過之後,讓大臣們傳閱,讨論一下王通的治國策略是否有價值,結果大臣們覺得王通這個小年輕太嫩了,貶損了一番,隋文帝就打發他回老家了。王通一看不被重視,沒在心裡憋着,提筆唰唰唰寫了一首《東征之歌》,表達懷才不遇的心情。

我思國家兮,遠遊京畿。

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

遂懷古人之心乎,将興太平之基。

時異事變兮,志乖願違。

籲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

皇之不斷兮,勞身西飛。

少年經曆挫折的王通會就此“悠然南山下”嗎?

02

碰壁的王通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孔子為榜樣,著述講學傳播思想。

他選擇在黃河、汾水之間的白牛溪開課授徒,有很多偏遠地方的學生慕名前來。後來政府多次征召他出來做官,對朝政失望的王通沒有接受。

隋朝重臣楊素對王通也十分尊重,勸他走入仕途。

王通說:“我的祖先幸而留下來破舊的住宅,足可遮風蔽雨;微薄的田地,足使我有稀粥可吃。讀讀書,談談道理,足以使自己身心愉快。但願你真心誠意治理天下,隻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受到的恩德就夠了,不願出來當官。”

有人挑撥離間,告訴楊素說:“事實上他侮辱了你,你為什麼還對他尊重!”

楊素問王通是不是如此,王通說:“如果你可以侮辱,我侮辱你豈不正好;如果你不可以侮辱,我侮辱你就是我的錯誤。無論得失,都在我身上,你何必在意!”

楊素聽後,點了點頭,覺得很有道理。

《資治通鑒》記載了一個王通教學的小故事:

學生賈瓊問:“如何可以使诽謗消失?”

王通說:“不要争辯。”

賈瓊又問:“如何可以平息怨恨?”

王通說:“不要争論。”

當我們被别人誤解的時候,或者有很多流言蜚語诋毀我們,我們如果去辯解了反而會越描越黑,越争辯越顯得我們心虛,并不能打消誤解。

聽到别人诽謗就憤怒的,最容易被挑撥離間;聽到别人贊揚就欣喜的,最容易得意忘形。不要憤怒,也不要欣喜,既不會被挑撥離間,也不會得意忘形。

房玄齡向王通請教事君之道,王通說:“無私。”

又問使人之道,王通說:“無偏。”

再問化人之道,王通說:“正其心。”

如果一個人能夠無私無偏,心術端正,那麼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能夠遊刃有餘的。

王通關于人際關系和人情交往也有獨到見解,他說:“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意思是,以權勢交友的,權勢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斷絕;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窮盡了,交情也随之結束。

王通的故事說了不少,還是看不出此人有什麼了不起,那麼王通到底有什麼功績呢?

03

從漢武帝以來,儒學逐漸把天人關系作為重點,天人感應和谶緯迷信盛行,儒學被神話了,王通把儒學重新拉回探究倫理的道路,提出“存道義,去私利”的主張,對宋明理學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随着封建經濟的發展,隋唐時期中國封建制社會由前期向後期過渡。在思想文化領域,由于佛教、道教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儒學沒有根據時代的需要豐富補充發展,不再享有獨尊的地位,出現儒,釋,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在儒學日趨衰落的形勢下,王通想重新恢複儒學的正宗地位,他吸收佛道思想精華,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張。

王通耗費九年時間著成《續六經》,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經》、《易贊》、《元經》,可惜大多已失傳了,今天還可以看到的是《元經》和王通門人記錄其思想的《中說》,以及《止學》的一小部分。

房玄齡臨死承認不如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共同的老師)2

後世一些思想家對王通口誅筆伐,是因為他膽敢續寫六經,這分明是以聖賢自居的僭越行為,即便不算欺師滅祖,至少也算恬不知恥!但王陽明卻很推崇他。

儒家先賢中,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後,韓愈是一個符号性人物。韓愈之後便是二程、朱熹,朱熹之後是王陽明。王陽明之後,就沒有這個級别的人物了。

但王陽明說:“韓愈是文人中的雄者;王通是賢德的儒者。後人因為文章的原因,把韓愈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尊崇韓愈,其實韓愈比王通差遠了。”王陽明還說,若不是王通死得早,是有希望成為聖人的。

寫書,講學,影響力大,這些還不夠牛逼?看看牛逼是怎麼長大的。

05

完成《續六經》後,王通的名聲更響亮了,講學的地方門庭若市,學生弟子上千人,還有許多名士紛紛前來聽講,趙郡李靖、清河房玄齡、钜鹿魏征等一代棟梁之才,都曾經聽他講授輔佐君王之道。後來形成了一個成語“河汾門下”,用來形容名師門下,人才輩出。

清朝顔古翁有詩雲:“門羅相府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的功業。

據《文中子》稱:“門人窦威、賈瓊、姚義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受《樂》;杜淹、房喬、魏征受《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詩》;叔恬受《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備聞六經之義。”

其中,溫彥博、杜如晦、房玄齡、杜如晦、魏征、李靖幾位都是初唐時的名相良将,都在唐太宗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從這個意義上說,“貞觀之治”是王通門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門人弟子多顯赫之人,你以為王通是個白胡子老學究?那就錯了。

06

公元617年,大唐王朝建立的前一年,王通在家中病逝,年僅33歲,學生們私自給他一個谥号:文中子。

在封建時代,谥号一般都是政府授予的,私自起谥号是違法的,但王通門下無視這一法律風險,也足見對老師的崇敬和不舍。

王通作為一代大儒,門人弟子又影響巨大,死後史書中卻沒有記載他的生平,這顯然是極不合理的。

據說王通的弟弟王凝曾經在武德年間彈劾過侯君集,牽連到長孫無忌,當時正值李世民擴張勢力,與李建成争寵的關鍵時刻。

左膀右臂被彈劾,李世民自然心中不快,恨屋及烏,當權後編纂《隋書》,寫史的人懼怕唐太宗的龍威,而不敢寫王通的事迹。

看來曆史的記載,不一定與事實相符,有時候是寫曆史的人,對某一個人有主觀成見,想做到大公無私很難。

王通英年早逝,名聲不顯,但他孫子的名号四海皆知,直到今天還被經常提起。他的孫子就是寫下不朽篇章《滕王閣序》的王勃,不幸的是,王勃也英年早逝。

王通年輕的時候志在天下,但到處碰壁行不通,看到所處的時代不宜施展才學,于是退下來講學,培養下一代,教化年輕的學生,傳播種子。他堅信思想一代代地傳下去,總有開花結果的一天。他的目的達到了,雖然沒有看到這一天的到來。但他的思想流傳了下來,指引後人前進,從這個意義來說,文中子無疑也是偉大、不朽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