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0月2日電(記者劉美子 曹嘉玥)國慶假期,安徽博物院正在舉辦“德澤永芳——安徽博物院藏捐贈文物展”,位于該院老館西二樓展廳内的唐代無款寫經殘卷和南朝壽州窯青釉貼塑罐等文物,曾因年代久遠破損嚴重,經過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文物修複師的妙手修複,今年國慶假期向公衆展出。
走進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仿佛置身一家“文物醫院”。殘缺破損的書畫、瓷器、青銅器等文物被送至不同類别的“診療室”,等待着文物修複師們前來“問診”。
作為安徽省唯一具備可移動文物修複資質的文物保護專業機構,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承擔了館藏的22萬餘件館藏文物保護、修複、科研等工作。文物修複師們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診療”方式,為文物“祛病延年”。
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的油畫修複師江勤正在用纖維測量儀觀察館藏黃紹京油畫畫布邊緣的纖維形貌,判斷畫布老化的原因,以便開展有針對性的修複與保護工作。
“我們要先對文物損害程度進行檢查、對病害成分進行化驗、對制作工藝和材料進行檢測分析,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修複保護方案,在修複時盡可能選用環保、可逆的材料。”江勤介紹。
紙質文物修複室内,古籍修複師單其琴正在修複黃氏統宗譜。她屏息伏案,用鑷子夾起散落在案頭的古籍殘片,用毛筆在拼接好的書葉上仔細上漿。
在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紙質文物修複室,古籍修複師單其琴對古籍文物進行補全。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曆經歲月流傳的古籍往往十分脆弱,所以在修複過程中,文物修複師慎之又慎。“古籍修複工序複雜精細,一般是先記錄拍照,然後用儀器進行各項檢測,掌握紙的厚薄、顔色、成分等,針對破損程度、材質不同,制定修補方案。有些古籍損毀重,可能一天也修不了一頁,得比繡花還要有耐心。”單其琴說。
金屬打磨聲從青銅文物修複室傳來,幾位修複師正做着信息采集、取樣、除鏽、整形、焊接、補配等工作。
安徽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以精湛的工藝、豐富的内涵、多彩的文化聞名。在館藏的青銅器中,有不少器物因曆史久遠存在鏽蝕、殘缺、斷裂、變形、層狀堆積等多種損害。
正如醫生需要查明病因病理才能對症下藥,文物修複前有着嚴格的檢測分析、方案制定等流程。館藏一級文物蔡侯産劍的修複方案近日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專門批準和業内專家的論證認可,青銅器修複師李瑞亮正在着手對其進行修複。
李瑞亮說,相比于傳統的“望聞問切”,有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輔助,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青銅器修複師在安徽博物院使用手持光譜儀進行文物檢測。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要‘治療’,先‘體檢’。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相當于‘驗血’,用來對文物的鏽蝕物進行成分分析。”李瑞亮說,“‘X射線探傷’是為文物做‘胸透’,使肉眼無法看到的文物損傷狀況、被掩蓋的紋飾等信息得以顯現。而金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分析可以判斷文物的腐蝕程度,結合能譜分析對損傷處進行‘病理分析’。最後用激光清洗機、超聲波潔牙機清洗處理,脫氯後進行緩釋封護,完成‘治療’。”
“文物修複過程繁複,但不能有一絲浮躁。我們的工作就是在不損傷文物曆史價值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恢複它們曾經的光彩。”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季永說。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