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貴州北部的主幹河流—烏江,在水系上又分為南、北兩源:北源六沖河出自貴州赫章縣北,南源三岔河出自貴州威甯縣東,兩源彙合後稱之“鴨池河”,再由東北流經息烽縣烏江渡以下而始稱“烏江”專名。通常以三岔河定其正源。
地處大山谷坳中的烏江(三岔河)源頭。
烏江(三岔河)源湧于海拔約1800多米的威甯縣鹽倉鎮營洞村石缸洞,從縣城先沿326國道西行15公裡,再順山梁一路下坡便可到達。
烏江源頭矗立着各種石碑,最右邊這塊是某考察團隊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千裡烏江行”活動中的镌刻紀念。碑側落款還是“四川涪陵”。
綠蔭遮蔽下,從石缸洞中潺湧而出的烏江(三岔河)源頭水,源頭洞口處還修建了一座小亭閣,并賦寫上對聯與橫批,為自然環境中的江河源泉注入了文化元素。
源頭左側這塊石碑是由烏江入河口所在城市高校—涪陵長江師範學院(前身舊稱‘涪陵高等專科師範學校’)的師生們在浙江某企業支持下,于21年前所開展烏江考察活動後的印記镌刻。碑面上的字體為”保護烏江世代不息”。但因相隔久遠,半塊石碑已被土壤積蓋,“息”字壓在了土層最下方。我們同行的一位愛好者找附近農民借來一根鋤頭,将土層挖開,才算看到了完整的碑刻題字。
那天遇逢周末假日,前來烏江源頭這裡玩耍的遊客還不少。他們在河邊正準備進行一場戶外野餐,幾位女士利用源頭洞口溪流清洗着蔬菜,如此對于河流生态環境,卻會産生負面效果。不過烏江在某些重要性方面不能與赤水河相比,不僅有關人的行為,還涉及對周邊農耕條件利用、綠植水土保持等幾點因素。而且在距源頭下遊約500米處,就修建起了小水電。
個人曾在2016年6月前來烏江源頭探尋過,那會還下着中雨,氣候濕冷。洞口的流水湧出也較大。當時在河源下遊500米的位置,尚有“花魚、黑魚”兩條洞中小支流與石缸洞幹溪融注相彙,形成了“三洞溪彙”之景觀。但原址近年來修建小水電後,這處風貌已經不複。此番又來,算是故地重遊記錄。
從源頭遠望下遊。烏江流跨貴州省北部與重慶市東南部。涓涓溪流彙集成為波濤大川,見證着自然江河之移演變遷!
地圖中的烏江(南)源區域範圍, 摘自1985年版《貴州省地圖集》。圖中源頭“花魚洞”一帶的小水電的确還比較多,水利資源運用,即從頭開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