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試成績過了國家線,僅代表理論上獲得了“讀研資格”,最終能不能被高校錄取,還要看有沒有入圍複試名單,并成功通過複試。
1)考研,“師範熱”很明顯
近幾年,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增長很快,其中有很多人選擇報考師範類院校或師範類專業。根據部分院校發布的數據顯示,教育部直屬師範類高校西南大學(原西南師範大學和西南農業大學合并),考研報名人數接近4萬;華南師範大學考研報名人數接近3.5萬,較去年增長了26.41%。
不僅擁有“211高校”頭銜的師範大學受歡迎,很多地方管理的“雙非”師範大學,也成為了考研的熱門院校。
2022年研究生考試,報考上海師範大學的考生人數接近2萬,較去年增長13.48%;報考西北師範大學的人數超過1.7萬,較去年增長27.2%;報考杭州師範大學的人數為1萬4千餘人,較去年增長了32.69%;安慶師範大學考研報名人數較去年增長了50%。
部分綜合類大學的師範類院校,也受到了熱捧。2022年研究生考試,深圳大學學科教學(數學)、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英語)等專業(非全日制)報考人數在300人左右,預計錄取率隻有2%。
2)師範類高校和專業越來越受歡迎,釋放出3個信号
實際上,在2022屆考研人關注的Top10院校中,有7所都是師範類高校。師範大學和師範類專業越來越受歡迎,釋放出3個信号。
第一,教師漸漸成為熱門職業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引用過一個數據:2018年,各地高考成績排在本省前30%的畢業生報考師範類專業的比例平均是18.3%,2019年這個比例增加到33.4%,其中比例最高的兩個省份分别是55.3%和49.8%。
如今,各地高考成績排本省前30%的畢業生填報師範類專業的比例會更高。倘若把高考成績排全省前30%的學生稱為“優秀生”,就意味着在部分省份,超過一半的“優秀生”填報師範類專業。擱十年前,沒有人能猜到會出現這種局面。
還有一組數據:2017年,全年教師資格證報名人數在300萬左右,到2021年,業内人士估計報考“教資”人數突破1100萬,其中非師範生約800萬人。
可以看出,考研“師範熱”,是整個社會“師範熱”的延伸,教師漸漸成為熱門職業。
第二,教師的入職門檻越來越高
打開網絡,随處可見“清華北大博士到中學任教”、“研究生報考中小學教師編制”之類的信息。這些信息當然不全是杜撰的。部分一線城市的頂級高中,确實吸引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博士、碩士的加盟;也确實有很多地區,專門面向研究生招錄公辦中小學教師。
在中央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提到“有條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師學曆提升至研究生”。未來幾年,研究生去高中教書,可能會成為常态。
教師入職門檻越來越高,既與大學生數量飙升有關,也與人們對教育的高要求有關。現在高校毛入學率已經達到55%,18歲到22歲的适齡青年,大學生人數比非大學生人數多,提高教師入職門檻,能幫助篩選出最優秀的人才。與此同時,大批高學曆人才加入教師隊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内教育的整體水平。
第三,社會結構愈加固化
十年前,二十年前,無論是高考,還是研究生考試,理工類院校(專業)和财經類院校(專業)都是熱門。因為大家相信,掌握較好的工科技術,或者學到了一些财經知識的精髓,就可以“躍層發展”,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一個新高度。然而現在情況變了,大家覺得能進入體制内當一名教師才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社會結構愈加固化了,普通人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很好了,不要想着去“躍層”,會摔得很慘。
客觀地講,如果出身的家庭沒有什麼過硬的背景,能考上師範院校或師範類專業,畢業後再考上教師編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畢竟公辦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已基本實現與公務員看齊。
去年9月初,相關部門公開表示,全國2846個區縣均正式承諾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目标,這是自義務教育法、教師法頒布實施以來,在預算安排環節,全國所有區縣均實現“不低于”目标。
但話說回來,大家都覺得好的東西,肯定就争搶得厲害。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師範”,可是各地的中小學教師招聘計劃并沒有大幅度增加,考上教師編制,是越來越難。
今日話題:如果你是考研生,你會選擇師範類高校或師範類專業嗎?歡迎大家參與讨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轶工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