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王維的詩歌創作中,山水詩的成就最高。而王維山水詩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優美。具體來說的話,就是不僅在形式上加入了繪畫、聲樂的特色,能夠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而且在内容上還包蘊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王維獨特的審美理想。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王維對“靜”美的刻意追求。
如《過香積寺》:“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竹裡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等,都是對“靜”美的刻意追求。而說到王維的此類作品,就不得不提他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對于《山居秋暝》,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畢竟曾經我們就在語文課本上學過。但相信我們現在再讀的話,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山居秋暝》是王維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寫于他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别墅)期間。它主要描寫了一處山村秋雨初晴後的旖旎風光,以及山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王維寄情山水田園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尤為重要的是,這首詩還寄托着王維對高潔人格美的贊揚和理想社會美的追求。因此可以說,王維這首很優美的詩,從開篇美到結尾,讀後讓人回味無窮。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首先,詩的開篇“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即空曠的山林剛剛經曆了一場新雨,随着夜幕的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需要注意的是,“空山”隻是因為山林繁茂,掩蓋了人活動的痕迹,并不是真的就沒人,就如同王維另一首詩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一樣。所以“空山”反而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加上“新雨”後的萬物一新,以及初秋傍晚的清新、甯靜,可謂是美到了心坎裡。
然後,颔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則是王維随着時間的推移,将目光放在了月光下的山林裡。它的意思是說,皎潔的明月從山中松隙間灑下潔白的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月下青松、石上清泉,顯然表現了一種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可謂寫景如畫。同時它又是對高潔人格美的贊揚,因為王維在《濟上四賢詠》中贊歎過兩位賢士的高潔,“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所寫的便是繁茂山林掩蓋下人的活動痕迹。它的意思是說,竹林喧響想必是浣紗女歸來,蓮葉動搖想必是漁舟輕遊。雖說這兩種景象都打破了甯靜,但其實它也從反面襯托出了“空山”的甯靜。而其背後所包蘊的卻是王維對山林甯靜純樸生活的理想追求,這種美好生活圖景與王維之前的污濁官場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這裡更富有真情實感,優美動人。
最後,詩的尾聯“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即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散,山中的人自然可以長久居住。春芳,本意是指春天的花草,在這裡其實是指王維的官場生活。它是王維對自己人生的一種選擇,即官場生活固然美好,但是既然選擇了遠離,就不要再抱有念想,不如安然自得的在這山中長久的居住。簡單來說,就是王維決然歸隐了。
綜觀王維的這首詩,從寫景看,他将雨後的秋涼,松間的月光,石上的清泉以及竹中的浣紗女,荷葉下的漁船,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就宛如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給人以極大的自然美的享受。除此之外,這首詩中亦包括了王維以自然美來表現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所以總的來說,王維的這首詩很優美,從開篇美到結尾,讀後回味無窮。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