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風起,索面長。年關将至,流水村的村民們又開始忙碌起來了。


天氣晴好,但是空氣中的寒意絲毫未減,大娘匆忙烤了下火就急忙開始制作索面。




索面,又名“墜面”,是浙江地方特産,曆史悠久。2014年列入臨安“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相傳早在公元557年,陳霸先為陳武帝設宴,要求做出特别的菜品款待貴客。

數十道菜色中唯有一盤又細又長的索面,引起了陳武帝的興趣。此後,每有貴客到來,便會奉上一碗索面,以示厚待。



大娘告訴我們:“我們這個面不賣的,你們平時想吃也吃不到哦,我們做好了就喊村裡人來吃。燒面也不用放鹽,就放點油就好吃了。”

制作索面非常講究,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很高,一般制作的“黃金時期”大緻是每年的10月到12月這段時間。


索面靠天,必須當天制作當天晾幹,所以索面制作必須要在有陽光有風的日子才能進行。

制作索面的整個過程全部是“純手工”,工序非常繁複,村子裡年紀最大的索面師傅已經80多歲高齡了。


和面:“選擇原料是最關鍵的,面粉和鹽很重要的,沒有任何添加劑,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面。面粉和鹽的比例也會因為季節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大娘給我們解釋道。


索面:将和好的面攤在面闆上,先用擀面杖将面團擀成一張“大圓餅”,再用刀将它切成螺旋形面條。發酵2-3個小時,再縮成拇指粗細。

挂面:将索好的面一圈圈地盤在竹棍上,每根大約要盤20圈。挂面也非常的講究,需要間隔一定的間距,根根分明。

熟面:将盤在竹棍上的面條拉長到20厘米左右,放進索面盒裡,熟面。(“熟”透的面條才能拉成又細又長。)

出面:将熟透的面拿到陽光下,架在2米高的木架子上,用手按住另一隻竹棍往下扯,一共需要扯3-4次,每次扯面大約間隔10分鐘。


開面:用竹棍将拉好的面輕輕分開,每隔15分鐘,待面稍稍風幹,再用手拿住下端的竹棍輕輕将面抻開,避免面條黏在一起。



收面:經過2、3個小時的風幹晾曬,索面脫水成型後,就可以收面了。儲放好的索面可以放到明年的清明節前後。


一簾一簾的索面挂曬在農家院子裡,細碎的陽光微微透過絲絲縷縷的索面,随風輕輕飄動,壯觀中夾帶着豐收的喜悅。

一簾面的制作要經過十幾個小時,觀看整個制作過程,我想我看到的不僅是一種手藝,一種工藝,更是一份匠心,一份能獲得滿足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中有說到:“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也許在長大後,人們才會慢慢開始懂得,鄉愁也許是心裡最想念的食物的味道,也隻有故鄉的味道,熟悉又悠長。


對我來說,一碗索面是每年正月初一早晨的祝福和愛。那麼,關于你的索面記憶呢?
資料:臨安吃喝玩樂
#臨安##杭州##杭州身邊事##杭州頭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