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原名叫《太史公書》,因為其作者司馬遷,時任西漢太史公一職。
太史公是漢武帝設立的官職名稱,位置在丞相之上。司馬遷死後,漢宣帝把太史公一職降為太史令,僅僅行文書。其中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司馬遷。後人也直接稱呼司馬遷為太史公!司馬遷自己也自稱太史公。從全書來看,每篇本紀列傳後面都會加上“太史公曰”,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時期左馮翊夏陽(今陝西)人!
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也有說是出生于前135年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公,通曉天文地理,諸子百家,深谙曆史!因此,在父親的熏陶下,司馬遷也子承父業!等他父親死後,他便做了太史公!
關于史記,司馬遷任太史公後,便開始查閱朝廷藏書,資料。開始着手撰寫工作了。不幸的是,公元前前99年,司馬遷為打了敗仗的李陵在漢武帝面前辯解!當時漢武帝正在驅逐匈奴,怎麼可能忍得了李陵敗給匈奴呢?這時候司馬遷還出來辯解。漢武帝一氣之下,便下令,處以司馬遷宮刑,并關進監獄!
後來,司馬遷為了完成這部著作,他忍辱負重,曆經近20年,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
魯迅給他的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初中必考内容)。在《史記》的内容中,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司馬遷貶低劉氏家族,大大誇贊項羽!我猜可能是因為宮刑,多少帶點私人恩怨吧!
《史記》也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初中必考内容)。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跨度三千餘年。全書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
本紀——以帝王事業為綱要,記載國家大事。
表——用表格排列各曆史時期的大事。
書——記載典章制度,包含禮樂、天文、曆法、經濟、水利、文化内容。
世家——記載各諸侯,權貴以及特殊人物的曆史。
列傳——記載各個時代不同類型的人物曆史。
《史記》的紀傳體通史體,自創立後,曆朝曆代相沿不衰。清代學者趙翼說:“自此例一定,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範圍。”因此,其後曆代二十三部正史,均為紀傳體通史。
隻有宋代的《資治通鑒》一部巨作為編年體通史。但其不在正史《二十四史》範圍内。
《史記》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1)在某些史實上有失誤,如周代傳年800年,遷處理得十分簡略,并且年代出現錯誤。再比如,對楚漢之争,多少帶點個人恩怨。
(2)為了說明道理,而颠倒事實的時間順序。故意将呂不韋和韓非的著書放在被遷,被囚之前。
(3)體例不一緻,有的文字前後矛盾。如大部分“太史公曰”都很簡略,而《秦始皇本紀》後的太史公曰,卻幾乎全文錄用賈誼的文章。前後矛盾體現在對商鞅的看法。《史記》對商鞅的贊美很多。卻在《商君列傳》後的太史公曰:“商鞅天資聰穎,為人刻薄”。
(4)有的傳記是為了表明自己觀點設立的。
雖說,有這麼幾點美中不足,但不影響《史記》成為曆史巨作的地位。
好了,友友們都學習了嗎?下一期,咱們講解《史記》本紀第一——五帝本紀!再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