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的名山大川,在曆代古籍和詩文之中,常可見到“三山五嶽”、“五湖四海”這樣的提法。如:“三山五嶽、百洞千壑”(《太湖石記》唐·白居易),如“鬥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遊。”(《絕句》唐·呂岩)。
但關于“三山五嶽”、“五湖四海”,恐怕大多數人都是知五嶽而不知三山,知五湖而不知四海,對嗎?
“五嶽歸來不看山”,鼎鼎大名的“五嶽”一般人都知道,那就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另外稍微有點地理知識的人,也都知道“五湖”,即: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
那麼,“三山”、“四海”又到底是哪裡呢?接下來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先說“三山”。跟五嶽是五座實實在在的大山不同,三山其實是神話傳說的産物,最早稱為“三神山”。關于三神山的傳說由來已久,據說山上住着仙人,宮阙都是金銀打造,上有不死之藥,戰國時期的齊威王、燕昭王以及後來的秦始皇都曾派人入海尋找此三山。
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段記載說:
“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徐巿”就是徐福,是個著名的方士,傳說還是鬼谷子的弟子。他奉秦始皇之命,帶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仙山,一去不回,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大懸案。
盡管三神山的傳說虛無缥缈,然而古人仍堅信其存在,隻是凡人不得見而已。于是古代的小說、戲曲、野史、筆記中就常見“三神山”的描寫。
我們當然都知道,“三山五嶽”的三山,其實是戰國或戰國之前的方士們虛構出來的。如今也有三座名山被合稱為“三山”,即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然而此“三山”非彼“三山”。
再來說“四海”。一般認為四海就是現代概念上的東海、南海、渤海、黃海,其實隻對了一半。
在中國上古的世界觀中,認為陸地是方的,四周被大海包圍,根據方位稱東、西、南、北四海。《西遊記》裡的四海龍王,源出于此。
秦漢之後,特别是張骞通西域、衛青霍去病遠征匈奴之後,中國人的世界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西海”“北海”已經有了新的界定。
所謂“北海”,并非真正的海,而是北方的一個大湖。這個湖就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貝加爾湖。貝加爾湖位于今蒙古國以北,當年漢朝大軍将匈奴趕到漠北,後來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十九年,留下了“蘇武牧羊”的一段傳奇。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牧羊的地方就是“北海”,即當時匈奴境内的貝加爾湖。
“西海”同樣也是一個大湖,可能很多人馬上想到中國第一大湖、西部著名的青海湖。其實按古代中國的疆域範圍來說,“西海”還在青海湖之西才對。所以真正的西海,應該是如今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内的巴爾喀什湖,面積約兩平方千米,約為青海湖的四倍。巴爾喀什湖古稱“夷播海”,是漢代以來古中國西北境的自然分割線,曆史上也曾是中俄兩國的界湖。
所以“五湖四海”的四海應該是:東海、南海、西海(巴爾喀什湖)、北海(貝加爾湖)。
這一下,“三山五嶽”、“五湖四海”是不是都有解了?一家之言,歡迎評論、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