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職業原因,我聽過太多買房客戶PUA式的反應:“哎呀,這個樓盤4點多的容積率太高了,性價比低”。這種話聽得多了,就有些納悶——
容積率真的可以用來直接判斷一個樓盤的品質嗎?
先問一個問題——
預計2030年前中國GDP總量将超越美國,是否就意味着那個時候,中國的綜合實力就比美國強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GDP的确是全球通用的,可以對經濟發展進行具體有效的衡量指标,但是GDP實質上反映的是市場交易行為的一個指标,對于國家實力是不好判斷的。
它僅僅隻是一個規範性的術語指标。
而大多數人,往往習慣在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時,因為了解到某個出現頻率較高的術語,就把它當做判斷這個領域的絕對指标。
在買房子這件事上,“容積率”就是這樣一個容易讓人信奉,最終卻可能把人帶進誤區的這麼一個術語指标。
容積率到底是什麼?
容積率,是指一個小區的地上建築總面積與淨用地面積的比率。也就是說在相同建設用地範圍内,房子蓋得越高,建築面積就越多,那麼容積率就越大。
這裡的容積率不僅僅是住宅的建築面積,而是這塊土地上(正負零以上)包括商業、物業用房、老年活動中心、幼兒園以及各種配套設施在内的所有建築面積的總和。
容積率的“信仰”套路
其實在2010年以前買房子,很少有人特别關注容積率的問題,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容積率是什麼。那個階段,人們大多是通過報紙廣告、手機短信了解樓盤信息,充其量有些人會看看PC端的房産類網站。
随着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多了,想要跨行業打破認知變得更加容易,所以普通人對房産的專業知識了解也越來越多,容積率就是那個時候慢慢被普及的。
不過,看似客戶自學成才,實際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着地産行業營銷的不斷灌輸。比如經常看到某樓盤廣告上寫“低密社區”、“低密别墅”等字樣,售樓員講的銷售話術裡也會不斷強調容積率越低越好,潛移默化就讓人認為——容積率越低就代表樓盤越高端。
容積率的“焦慮”與“真相”
大多人這麼看重容積率,主要是覺得容積率高的樓盤,樓間距小、住的人多,所謂的“不舒适”。
其實,容積率隻是規定了單位土地範圍内建築面積的多少,因為還有采光、樓間距、綠地率等指标的規範要求,決定了要出更多的建築面積,大多數都隻能把樓向上頂格限高要求蓋,也就是說,容積率更多影響的是樓棟高度和房屋套數。
而另一個指标卻往往被忽視,那就是建築密度。建築密度比值越大,則樓棟可以越多,樓間距可能越小;建築密度比值越小,意味着樓棟越少,樓間距可能越大。相比之下,業内規劃設計上,滿足建築密度要求的優先級是要先于容積率的。
買房千萬不要“盲人摸象”
不要輕易給一個人下結論,畢竟隻有小孩子才講好壞,成年人隻談利弊。
對于我們真正居住買房子來說,在這裡都不建議大家對某個單獨的指标過分依賴,不能因為某個指标就武斷地判斷一個樓盤的好壞。
買房子最重要的其實是結合自己的需求綜合判斷,品牌、地段、綠化、戶型、價格等等都需要綜合考慮,畢竟做自己的事,不人雲亦雲才是真的。
最後給大家欣賞一下中國第一高樓、世界第三高樓,總高度632米、容積率12.5的上海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