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出行領域之後,短途貨運巨頭貨拉拉,似乎也将手伸進了造車行業。
近日,據媒體引援知情人士稱,貨拉拉将正式啟動造車項目,試圖在新能源貨車制造方面争奪一席之地。在某招聘平台上,該公司已發布新能源貨車整車産品專家等多個職位,招攬新能源貨車制造方面的人才。對此,貨拉拉方面并未給出肯定的答複:公司會持續招攬和儲備人才,但對于造車一事,暫無可對外披露的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貨拉拉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從事同城/跨城貨運、企業版物流服務、搬家、零擔、汽車租售及車後市場服務的互聯網物流商城,其業務範圍覆蓋了全國363座城市,平均月活司機58萬,月活用戶達760萬。目前,貨拉拉已開啟“無車加入”業務,聯合長安、福田、江鈴等車企,為司機提供貨車租售服務。
現階段,盡管在新能源貨車制造領域尚未有互聯網公司加入,但參考商業模式類似的互聯網出行平台,或許貨拉拉造車不僅合乎情理,更是勢在必行之舉。
此前,貨拉拉的運力大多來自于司機自帶車輛或第三方租賃公司,對車本身缺乏控制力,在規模效應有限的短途貨運領域,難以形成真正的壁壘來抵禦“同業競争”。同時,單純通過會員費用、訂單抽成、網絡推廣等方式獲取利潤,也使其利潤增長點較為單薄。
正是如此,無論是獨立造車,還是與主機廠商合作推出定制車型,都将有效提升其核心競争力。全新車型推出後,不僅有助于降低控車成本,還能使其在金融、保險、車輛後市場、充電換電等業務上形成閉環,通過全産業鍊的布局使公司利潤形成螺旋式上升。
同時,如果全新車型能大面積推廣上線,也将最大程度解決貨拉拉的安全風控問題。不久前的女孩跳窗事件,使其一度成為衆矢之的。相比出行平台,“既拉人又拉貨”的貨拉拉在安全保障方面更加難于管理,而定制化車型的出現,則将有可能通過軟硬件結合、叠代的方式,搭建起一套完整的司乘貨三方保護機制,減少安全事故的出現。
此外,從長遠來看,啟動造車業務,也稱得上是貨拉拉對于“未來”的防禦動作。在諸多業内人士看來,短途貨運的下半場将是對無人駕駛市場展開争奪,而對貨拉拉而言,打造智能終端的B2C樣本并進行複制,有助于在未來市場搶占先機,維護并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相比于其他互聯網、手機企業,貨拉拉造車或許更具優勢。身處與汽車直接相關的貨運細分領域,耕耘多年的貨拉拉已打造出完備的用車場景及交互方式。除此之外,在造車必備的資本與人才方面,貨拉拉也稱得上準備充分。
2020年12月,貨拉拉曾官宣E輪5.15億美元融資,今年年初,其再度被媒體曝出F輪15億美元融資後,公司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晉升為“超級獨角獸”。
人才方面,近兩年,貨拉拉已不斷加快高端人才儲備。據官方消息,其大量人才來自微軟、Uber、BAT等國内外一線互聯網企業,很多員工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北京大學等一流大學。今年4月,在宣布原餓了麼技術副總裁張浩、美團配送事業部前運營負責人尹兵兵加盟的消息時,貨拉拉同時透露,其在2021年将在人才方面投入15億。
不難看出,無論是未來市場需求的影響,還是自身資本、人才的儲備,貨拉拉造車,顯然并非“異軍突起”地搶占風口,而是實實在在的“勢在必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