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最近的距離,是手拉手、一起走在大自然裡,不需要很遠,目之所及、心之所在,都是春天。
趁着清明假期,我們帶着女兒圓子“重返”山林,在峨眉半山找了個清靜角落小住三天。
第一天,圓子放下行李就想去坐纜車,我一邊答應着一邊推開露台的門,然後“哇”地驚歎了一聲。圓子不屑地嘟囔“有什麼好‘哇’嘛!”一邊卻也忍不住湊到露台上來向外張望。正午時分,露台外面其實沒有什麼特别的景色,除了山水樹木、飛鳥蟲魚,就隻有河面上兩隻怡然自得的鴨子。不過,圓子立刻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也連連驚歎:“哇!那隻小鴨子居然在倒着滑水耶!哇!它居然可以在水面上快跑!哇!它飛起來了!好牛啊……”就這樣,鴨子完勝纜車,牢牢地吸引住了那顆原本有點躁動的小心靈。一個下午,我們就這樣閑倚着欄杆,畫畫、喝茶,不再急着要“去哪裡”“做些啥”。
第二天,我們沿着山路漫步,看大蝸牛背小蝸牛,聽圓子用竹葉吹出的小調,然後,遇見了浩浩蕩蕩的“螞蟻軍團”——小螞蟻們排着整齊的隊伍、井然有序地向着遙遠的山林深處“拉練”。我們悄悄地跟随着它們,看它們如何翻越障礙,如何跨過溝塹,如何将一段樹枝當作“電梯”、成功到達彼岸……
第三天,我們在竹林裡聽到一陣“笃笃笃笃笃……”的聲音,圓子開心得手舞足蹈,又生怕“驚飛鳥”,壓低了嗓音悄悄說:“噓——啄木鳥!”我們仰頭,卻遍尋不着、聲音也消失了。圓子撿起一顆小石頭,按着剛才聽到的聲音節奏,輕輕敲擊竹子,果然,神秘的啄木鳥很快又發回了信号:“笃笃笃笃笃……”
離開前的傍晚,隔壁住進來一家三口。隔着露台,隻聽見一個稚氣的聲音反複說着:“爸爸,我好想你哦!你這幾天都可以陪我玩嗎?爸爸你真是太好了!”接着,爸爸的聲音也傳了過來:“爸爸也想你,爸爸陪你,哪都不去……”稚氣的聲音又說:“太好了!爸爸,那你把手機關掉,你聽小鳥在唱歌呢!你聽見了嗎?”露台這邊的我們,心都融化了,在夜色下的大自然裡,在生機盎然的春天裡,更在孩子直指人心的深情裡。
回到都市,久不發朋友圈的我,分享了幾段大自然饋贈于我們的視頻。沒想到,朋友們的留言像春天的氣息一樣延綿不斷地撲面而來。大家說得最多的是:“我也去過那裡,我怎麼沒看到呢?你總能發現那麼多美!”
我開玩笑地回複說:“因為‘春天不是讀書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這句話原本來自明朝的一首打油詩,1931年,陶行知先生卻用它做了一首發人深省、闡釋教育真谛的詩,告誡世人“生活即教育”,要讀活書——“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
轉眼,90年過去了。先生已作古,而“讀活書”的告誡,卻依然穿越時代長河、散發着持久的智慧之光。遺憾的是,最需要這份光芒的孩子們,在各自生命的初春時節,卻大多被“關在堂前,悶短壽緣”,少有機會“掀開門簾,投奔自然”,所以才有了層出不窮的“書裡流連,非呆即癫”。
十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系列文章,呼喚更多愛孩子、愛生命的成年人,與孩子一起接受自然教育、遠離“自然缺失症”。因為,20多年的咨詢曆程,讓我深深地意識到,自然與人們身心健康之間,有着超乎我們想象的聯系。自然可以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身心成長養分、提升人們自愈的功能。然而,“讀死書”長大的成人們,卻比孩子們更缺失對自然和美的感知能力。因為缺失,所以疏離,所以也會造成孩子們對自然心懷恐懼而非“敬畏”,即使身處春天,也隻能看見電子設備裡的網絡、看不見蜘蛛娘娘所編結的絕美殿堂。
十多年前,我曾寫過的一句話,再次送給愛孩子的父母們:親子之間最近的距離,是手拉手、一起走在大自然裡。
大自然在哪裡呢?不需要很遠,目之所及、心之所在,都是春天。(林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