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可以幫助我們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實現對自己深刻、徹底的了解,并接納真實的自己。
著名主持人、情感導師塗磊,宣布離開十年的愛情導師舞台回歸家庭,更多地陪伴妻子兒女。他說:“愛情導師十年,傾注所有心血!但飛來飛去的生活缺失了給家人的陪伴。
一場疫情和妻女朝夕相伴,讓我意識到丢失了多少美好,内心包含愧疚,小丸子的五年之約是大度包容,我決定提早踐行約定,減少工作,回歸家庭!十年,如果我的話對大家有幫助是我的幸運,如有偏頗之處,原諒我!再見,熟悉的椅子和舞台!"
一場疫情讓我們許多人,包括塗磊開始進行思考反思。我記得前段時間#疫情過後的第一件事#火了并登上微博話題榜熱搜,網友們說出了自己心中的小願望,無外乎就是吃、喝、玩、樂、見想見的人、做不敢做的事,這幾類;還有網友說想回歸普通生活,珍惜平凡的每一天,過簡單快樂的生活。
疫情當下,我發現人們給心靈做的是減法,能擁抱這些小确幸對大家來說都是幸福的。塗磊離開十年傾注所有心血的舞台回歸家庭,表面看他舍棄了名利,但我覺得他在當下順從了自己的内心選擇了家庭,家庭對他來說才是幸福的源泉,他把美好的心靈體驗放在了首位,是真正的大智慧,做到了真正的斷舍離 。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說過:想要幸福,我們需要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她說:“有時候如果我們不放棄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而願意順從自己的心,可能會失去更多更美的風景。在人生道路中,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會活得越來越快樂。”
我覺得無論是想擁抱小确幸願望的網友還是塗磊,在當下都悟出了斷舍離的真谛。
雖然斷舍離這三個字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人們對這個概念其實還是比較模糊的,都有種道不明說不清的感覺,隻知道将沒用的東西扔了。我以前也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東西不停地扔也不停地買,衣櫃永遠都是爆滿的,衣服甚至有好些未摘吊牌。我想這種現象很多人都會有,應該不隻我一個。
直到我看了《斷舍離》這本書才理解了它的真正含義,并運用斷舍離術幫我擠到爆的衣櫃瘦身,整理得整潔有序,扔掉了收藏十多年的讀書時代的賀卡和書信,斷絕了我買買買的欲望;也學會了給生活和思想做減法,讓生活和思想都得到了解放和升華,更加輕松自在。
今天我從:什麼是斷舍離?為何無法做割舍?如何做減法讓生活更輕松?做減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幾方面和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讓大家對斷舍離的概念更清晰。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一書,由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她對斷舍離的定義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适的行為技術。
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更開心的方法。
将聚焦點放在人與物關系的行動上做斷舍離: 斷,斷絕不要的東西,隻添置必須的物品。舍,舍棄多餘的廢物,換成需要、合适、舒服的。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了解自己、愛上自己,使心情愉悅。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取舍物品時我們要想的不是"這東西還能用,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語永遠都是自己,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隻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下來,不需要的東西必須放手。斷舍離是從瑜伽的—"斷行、”“舍行、""離行"中得來,是一種斬斷欲望,脫離執念的修行哲學。在"斷"與"舍",的交替裡,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态。
我們可以通過家居整理收拾,覺察自己内心深處真正想法。從深層次來說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給生活做減法、讓生活更加輕松自在。給自己物質欲望做減法,給自己的精神追求做加法。
為何無法做割舍?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為何我們會對一些人和物無法割舍忘懷?比如我為何會對讀書時代的賀卡,書信收藏了十多年無法丢棄?
無法割舍丢棄的人有三類:
1. 逃避現實型
這種人都是對家庭有所不滿,不願意呆在家裡,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碌起來。加上家裡亂七八糟,更不想待在家裡。慢慢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裡越陷越深。其特點是:不想正視某些問題,行為退縮,面對挑戰采取回避的态度。
2. 執着過去型
這種類型的人,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要收着不舍得扔。獎狀、相冊、N多年前别人送的禮物等等,也要保管起來不舍得扔。多半隐含着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念。從不想面對現實這一層意義上來看,與逃避現實型也有相通之處。
這也讓我覺察到之前為何對讀書時代的賀卡書信無法丢棄了,因為讀書時代那段時間的人和事對我來說都是有着特别意義的。給物品斷舍離的過程也是不斷地覺察自己内心感受的過程。
3. 擔憂未來型
這種類型的人緻力于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在這三種類型中,這一類人最多。我身邊有很多這類人,每到雙11就瘋狂地買買買,哪怕去年買的還未用完,還是忍不住要囤貨。
無法割舍,扔不掉的背後所隐藏着的真相,其實是把感情轉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觸發了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其實,這無關哪一種人的問題,而是自己本身的問題。在扔不扔東西這個問題上,我們能從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看到藏于心底的真實想法。
大家有沒有那種已經不需要、不合适了,但卻一直留着的東西呢?
那是一種覺得很可惜的執念,這東西雖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就算不穿了但還是不想扔,就一直擱置着,甚至放到發黴、鋪滿灰塵都沒處理,但實質上來講,它們已是垃圾。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認為,灰塵與雜物會影響家庭的整體運勢。斷舍離認為,隻要能除掉那些破爛兒、垃圾、灰塵,就能消除停滞運和腐朽運。同理,我覺得隻要我們把心底的"破爛兒"清除掉就會讓心靈更輕松自在。
佛家有雲: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如何做減法讓生活更輕松?
斷舍離是一種通過物品來完成自我發現,自我肯定的手段。
"舍"的秘訣,是以自我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養成經常自問的習慣,主語是"我"還是物品?有意識地注意到物品的品質與數量,就能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斷。
1. 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我們可以将與物品的關系比作人際關系,了解當下的含義:比如你與某個人的關系在過去很不錯,也就是說,某樣東西過去曾經是對你很重要的寶貝,會讓你湧出對過去的懷念和留念。
但在今天,這個人與你的價值觀發生了分歧,已經不像以前那般親密了。這個時候,與其勉強自己"立馬把這個人抛掉,"倒不如先适應現狀,學會接受變化。去選擇對當下的你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但是物品不會像人一樣主動從身邊溜走,我們做出判斷後,要扔掉、還是送人,都要我們主動去做選擇。反複幾次之後,就能漸漸發現對當下的自己來說,什麼是不必要的。
2.勤做練習,做到知行合一
讓認知與行為相一緻,扔掉身邊多餘的信息;隻選擇自己能夠付諸行動的信息。
3.一切從扔東西開始,徹底減少
可以在"需要,不需要"這個标準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這個标準,從感性的角度進行取舍。
4. 在整理和收納上,運用"俯瞰→分成三類"的方法,把東西整理得井然有序。
先大緻地分成三類,再細分成三類,以此類推,漸漸越分越細。
5. 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放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放五成;給别人看的收納空間放一成。
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品位。
6."每次主義"就挺好
不良品庫存=負債,每次都隻在必需的時候才購入這次所必需的物品。
無論對物還是人和事,斷舍離就是不斷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
做減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斷舍離是維持生活狀态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己,不管東西有多貴,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更有自信。
1. 存留下來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
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可以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回過神來才發現的東西,會給我們傳遞非常深刻的信息。
例如:書上的某位女學員,在對衣服進行斷舍離的過程中,回過神才發現,自己留下來的全是藍色的衣服。在色彩心理學裡,藍色有男性的意義。當時這位女學員工作非常忙,正打算開拓新的工作領域,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把男性力量穿在自己身上。
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并非是想當然就能決定的,而是通過這樣的排除法,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的。
2.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使用精挑細選自己喜歡的東西,能夠挖掘出全新的自己。要刻意去使用一直因為可惜而不舍得用的物品,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開始用和自己目标形象相符的物品,潛意識裡的自我形象也會跟着提高。
我們可以通過斷舍離打破固有已久的"擁有"觀念,覺察自己心底深處真正的想法。當下不管是否物質資源豐富,是否容易獲取物質資源,永遠把美好的心靈體驗放在首位,獲取更多"少而精"的物質機會也會随之而來。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有一句話: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享受當下所擁有的,當緣盡了,就潇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作者簡介:
簡妖精,永遠懷着一顆少女心,愛好心理學的80後雙魚女,喜歡探索新事物,一直在學習“養心”的路上不斷前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