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
春風得意二月二,翹首以盼好彩頭
日光明媚,草木生輝,
今天是農曆二月初二,
龍擡頭。
龍擡頭,源于星空
春龍擡首,鴻運當頭
古時,先民仰望星空,
将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28組,
稱為二十八星宿。
根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十八星宿又被分為四個宮,
每宮七宿。
每個宮的形象,神似某種動物,
古人于是用動物命名,
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
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每年二月初二的夜晚,
蒼龍星宿從東方開始露頭。
大約一個小時後,
象征龍頭的“亢宿”升至地平線以上。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
“龍,鱗蟲之長。……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星空變化不斷,古人總結規律。
春天農耕之時,
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
露出明亮的龍首,
秋天豐收,
蒼龍星宿從西方墜落。
其時間與農耕時令恰好相符。
于是,古人将這一天與農耕結合,
演變成了“春龍節”。
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雨。
在神話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
而農耕,最要緊的,就是水。
春天,先民們渴望豐盈的雨水,
于是,對龍神更加崇拜。
他們祈求龍神賜福人間,
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春龍擡首
“二月二”,不止是龍擡頭
春龍擡首,鴻運當頭
789年,
唐代貞元年間,唐德宗李适下诏,
确立二月初一為“中和節”,
後來,将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
将日期定在了二月初二。
《禮記·中庸》說:
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意為到了中和節,
就要投入緊張的春耕了。
二月二,也是土地神的生日。
土地神,是管理一方土地的神靈。
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都叫“社”。
每天播種和收獲的季節,
先民都要舉行活動,
祭祀土地神,
即春社和秋社,
或祈求風調雨順,或酬報收獲。
陸遊《遊山西村》中有詩: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社日将近,
一路上迎神的箫鼓聲随處可聞。
“二月二”,皇帝忙着去耕地
春龍擡首,鴻運當頭
《史記》中說: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農為國之本,
統治階級深知這個道理。
南宋紹興年間,
一位畫家繪了一副《耕織圖》,
獻給宋高宗。
高宗非常贊賞,吳皇後還親自題詞,
都是源于對農業的重視。
每一年的二月二,
皇帝要親自下地農耕,皇後送飯,
并舉行盛大的儀式,百官也參加農耕,
就是給百姓做示範,
号召大家做好農耕工作,
秋日才有收獲。
天子耕田,古時稱“親耕”。
《禮記·祭統》:
“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
漢·桓寬《鹽鐵論·授時》:
“故春親耕以勸農。
明清兩代五百多年,
皇帝親臨先農壇耕祭先農就有108次。
皇帝們期待通過親耕,
來鼓勵百姓耕種,
發展生産。
雍正耕織圖
“二月二”,要幹嘛?
春龍擡首,鴻運當頭
二月二,能做啥?
不能做啥?
演變成習俗,流傳至今,
講究很多。
舞龍表演
蟄伏了一冬,為了讓龍神清醒興奮,
先民們進行熱烈地舞龍表演,
讓龍高高興興地行雲降雨。
所以,
每逢“二月二”,鄉村舞龍表演最甚。
剃龍頭
古人說:正月不能剃頭。
二月二,正月剛過,
許多人想沾沾龍氣,
争先理發,意為“剃龍頭”,
也叫做“從頭開始”。
兒童“剃頭”,
寓意孩子健康成長。
成人剃頭,表示新的一年,
順順利利。
吃龍食
中國人所有的節日,總和吃有關。
在龍擡頭這一天,
食物都被賦予了“龍”氣。
面條叫“龍須面”,水餃叫“龍耳”
米飯稱“龍子”,吃豬頭稱為“食龍頭”,
煎餅烙成龍鱗狀,稱“龍鱗餅”。
吃下與“龍”有關的食物,
也會沾到龍的福氣。
引龍伏蟲
二月二處驚蟄前後,百蟲萌動,
蟲害困擾着先民,
希望借龍威驅走害蟲。
于是有了“引龍伏蟲”的習俗。
人們在門前、牆角撒上龍形的草木灰,
以招福氣,避蟲害。
龍擡頭,還有一些不能幹的事。
不能動針線
先民們崇拜龍,惟恐惹它不高興。
這一天,婦女都不動針線,
怕尖尖的針頭,刺傷了龍眼,
紮傷了龍身,招惹災禍。
不能擔水、打夯
古人認為龍要出來活動,
所以,不能到河邊擔水,
以免驚擾了它。
不能蓋房打夯,會傷了“龍頭”。
習俗和禁忌,是先民對信仰的尊重,
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龍擡頭,擡起一年好兆頭
春龍擡首,鴻運當頭
“二月二,龍擡頭”,
是春耕的開始,
萬物于此昂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勤勞耕種,
秋日,方有碩果累累。
二月二,是一年的序曲,
日光和煦,草木萌芽,
吃一碗喜氣的“龍食”,
祈願這一年,
事事都有好兆頭。
春風得意二月二,翹首以盼好彩頭,
祥龍昂首,騰躍天地,
願你我擡頭見喜,
春安秋祺,萬喜萬般宜。
願君扶搖直上,鴻運當頭!
來源:微信公衆号“詩詞世界”
作者:聶隐娘
編輯:以凡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