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當代著名詩人餘光中先生對李白的評價。在餘光中先生看來,李白一個人撐起了半個盛唐,于詩歌确實如此,那麼另外半個盛唐是哪些人撐着?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各種詩歌文體相繼成熟,詩壇上群星璀璨,人才輩出。可以說唐代給詩歌發展和成長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盛唐時期尤其如此,不僅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這樣神級人物的存在,同時期還有其他很多優秀詩人,随便拎一個出來都能撐起另外半邊天。
王維公元701年,李白出生,同年,王維出生。也就是說王維和李白是同歲的,兩人生活在同一曆史時期,又都是盛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但是兩人沒有任何往來,實在令人費解,所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是生活在同一時期。而且兩人不僅出生在同一年,去世時間也非常接近,李白是公元762年,而王維是公元761年。
王維,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蘇轼稱贊: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
《積雨辋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饷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鹭,陰陰夏木啭黃鹂。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争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孟浩然
老王和老李兩人不僅同年生,而且兩人有着很多共同的好友,最熟知的就是孟浩然。孟浩然比兩人大12歲。王維跟孟浩然的關系就不用說了,兩人同為山水田園詩人,合稱“王孟”。
據《唐摭言》記載:有一日,孟浩然到王維的衙内去玩,忽報唐玄宗駕到,孟浩然身為白丁,沒有官職,不能見皇上,于是便急忙躲在床下,不料被玄宗發現,命他出來,并問他最近有沒有新作。孟浩然便念了自己的《歲暮歸南山》:
北阙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念完,“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一句讓玄宗極為不悅,便說:你自己無心仕途,我有沒有抛棄你,你怎的反倒怪起我來了。你為何不念“氣蒸雲夢澤,波動嶽陽城”?于是放其歸鄉,老孟此生與仕途無緣了。
說完老王和老孟,再來縷縷李白和孟浩然的關系如何,那自然就更不用說了,一首我們人人耳熟能詳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足以證明兩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除此之外,還有一首《贈孟浩然》更是一首“表白”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心中裝着宏圖霸業,但是他又羨慕孟浩然那樣随性散淡的生活,所以才會對孟浩然如此欽羨。
王昌齡
說到孟浩然,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有名的詩人——“七絕聖手”王昌齡,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與高适、王之渙齊名。有“詩家夫子”之稱(有人說是“詩家天子”,以為不可,天子乃皇帝尊号,尋常百姓如何用得)。王昌齡比李白大3歲,也就是比孟浩然小9歲。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為什麼說到孟浩然,必須得提提王昌齡呢?不僅因為他們是同一時期的著名詩人和好友,更主要的是老孟的死和王昌齡有關。怎麼回事呢?話說老孟終生不仕,縱情詩酒,日子過的好不自在。但是某天突然染病,背上長了個大毒瘡。适逢王昌齡來看他,兩人聊得熱火朝天,歡喜的不得了,就跑去吃海鮮,結果老孟毒瘡發作而死。
率性而生,率性而死,怪不得李白說老孟是“風流天下聞”。
同時,李白和王昌齡也是好友,後來王昌齡被貶,李白寫詩相贈表示關切——《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高适
上文提到的高适就是和李白、杜甫一起“采仙草、訪仙人、煉仙丹”的那位。高适是公元704年出生,比李白和王維小3歲。高适也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同時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為“邊塞四詩人”。這四個人可以說撐起了盛唐詩歌中名叫邊塞詩的那邊天。
《塞上聽吹笛》
唐·高适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崔颢
此時間與高适同年出生的還有唐代詩人崔颢,崔颢雖然與李白不是好友,但是他最為人稱道的《黃鶴樓》,據說曾讓李白擱筆,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的感慨。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王之渙
王昌齡上面已經做了介紹,下面來看看另外兩位王之渙和岑參,王之渙是公元688年生,比孟浩然年長一歲,王之渙在前面有篇文章專門講過,王之渙留存下來的詩作雖然隻有6首,但是一首被成為“五絕之最”——《登鹳雀樓》,一首被稱為“絕句之最”——《涼州詞》。
《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岑參
岑參,公元715年生,比李白小14歲。在盛唐時代,岑參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為突出。岑參尤長于七言歌行,像我們所熟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都屬于此詩體。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杜甫
公元770年,岑參卒于成都,同年,大詩人杜甫病逝。杜甫,公元712年生,比李白小11歲,也就是這個比李白小11歲的男人成了李白一生的迷弟。杜甫是初唐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所以他說“詩是吾家事”。杜甫的詩自是沒得說,不然也不會被後世尊為“詩聖”,詩聖者,“詩中聖哲,筆底波瀾,民間疾苦”。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遇到了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此時李白已經是名揚四海的大詩人,而杜甫進士落第,正是困頓彷徨之時。但這并不妨事,兩人因為意氣相投,一見如故。荒蕪塵世,從來不缺繁華。缺的是天真快味,缺的是詩酒清歡,缺的是快意江湖。杜甫和李白在一起的這段時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也許就是他們彼此生命中最快意的時光。于彼此,他們不僅是朋友,更是知己,是兄弟。
但是歡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人終将分别,隻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别,兩人再未見面。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複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杜甫雖然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是其作品也不乏狂放不羁的一面,例如他的《飲中八仙歌》,就彰示來他的豪氣幹雲。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鲸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潇灑美少年,舉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禅。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賀知章
詩歌第一句提到的“酒後騎馬,晃晃悠悠,如同乘船。眼睛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的就是賀知章。嚴格意義來說,賀知章不算是和李白同一時期的詩人,畢竟兩人年齡差着42歲。但是正因為年齡差距如此之大,賀知章和李白成為曆史上最著名的忘年交。賀知章不僅為他解金龜換酒喝,而且“詩仙”這個名号也是由賀知章而來。
賀知章去世後,李白回憶起賀知章對自己的賞識,有感而發寫到: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李白常常以管仲、晏嬰、姜子牙、諸葛亮自比,認為自己有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于是帶着自己的作品四處幹谒。但是之前都石沉大海,唯有賀知章極力向唐玄宗舉薦他,而且在自己退休前順利為李白謀得來一個翰林的公務員,專門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雖然李白并不喜歡這個工作,但是他肯定是發自内心感激老賀的。
因為老賀的極力推薦,老李方才給我們留下了驚豔絕倫的《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所以這樣讀來,你會發現,我們中學課本裡經常出現的唐代詩人,大多生活在同一個時期,而之前讀到他們的詩文的時候,感覺他們之間好像跨了幾個世紀,其實不然。
那麼問題來了,李白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另外半個盛唐你覺得誰可以來撐着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