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一部流傳至今的文學巨著。是我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一部大叢書,甚至人們把它并列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它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很多珍貴文獻也是因為《四庫全書》的編修才得以保存下來,所以說這是一項極為偉大的工程。而《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就是紀昀,字曉岚,所以也被人們稱為紀曉岚。很多朋友對他的了解大多都是來自電視熒幕上,劇中那個憑着三寸不爛之舌鬥貪官的形象想必是深入人心,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曆史上真實的紀曉岚和他的巨著。
版權圖片 僅供參考
紀曉岚簡介紀曉岚出生于清雍正二年,因為從小便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所以年幼時便已經是飽讀詩書了。聰慧過人的紀曉岚曾被人們譽為“神童”,此後他的人生就如同開挂一般,21歲中秀才,24歲考中解元,31歲以二甲第四名入選翰林院庶吉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的職責就是負責起草诏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進了翰林院的紀曉岚真的是順風順水,這不僅僅是運氣,更是和他的學識淵博分不開關系。先後被任命英武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提督學政、侍學士。可惜好景不長,就在乾隆三十三年的六月,一直都平步青雲的紀曉岚也犯了案子。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時期爆發了兩淮鹽引案,是一件貪污大案,而紀曉岚卻被卷在此案中,涉嫌通風報信的他被發配到了烏魯木齊。
圖片來源影視劇 僅供參考 侵删
纂修《四庫全書》要說纂修《四庫全書》,這裡面的功勞可是少不了乾隆皇帝的。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正值清朝的鼎盛時期,一心想要做出成績,恰好翰林院向乾隆建議把《永樂大典》抄寫還原。于是,乾隆三十八年,他下令編纂一部規模宏大的叢書,取名《四庫全書》。而紀曉岚也是因為要修書皇帝這才将其從新疆召回,任命《四庫全書》的總纂官。想來更多的是皇上也舍不得紀曉岚的才學。此次纂修聲勢浩大,大大小小的官員加上打雜抄寫等人有三千八百多人。
《四庫全書》館的衆人為了力求準确,他們披星戴月,查找資料,竭盡全力的抄寫,校對。《四庫全書》裡有一部分被稱為《永樂大典》本,就是從兩萬多卷的《永樂大典》裡把資料抄寫出來進行整合,恢複了五百多部的珍貴文獻。另外還有采進本、内廷本、私人進獻本等多個來源的文獻資料。經過三千八百多人的不懈努力,耗時十年終于編成叢書。 《四庫全書》 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有三千五百多冊書,七萬九千卷,約八億字。其中的艱辛和繁瑣可想而知。
編成後的《四庫全書》抄寫正本七份,底本一份。乾隆下令在多地修建起了文淵閣、文源閣、文溯閣、文瀾閣、文宗閣、文津閣、文彙閣,用于收藏這些藏書。皇帝還下令開放位于江浙的三閣開放,供各地文人查閱,跟我們今天的圖書館是一個作用。
《四庫全書》的編成離不開參與衆人的努力,更離不開總纂紀曉岚。雖然曆史上的紀曉岚和電視熒幕中的形象有所不同。但真實的他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嘉慶皇帝曾在紀曉岚逝世後禦賜碑文:“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意思就是說紀曉岚博學多才,不僅可以寫出好的文章,而且讓他處理政事也都做的很好。紀曉岚現今還流傳于世的還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等典籍,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
版權圖片 僅供參考
“銷毀”一場文化的浩劫被學界譽為東方文化的金字塔《四庫全書》的編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好的啟發,但凡事都有兩面,這樣一部大叢書的編成,必定要收集很多書籍。本來是件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乾隆皇帝下令,凡是涉及到不利于朝廷的書籍都要被銷毀,甚至于談到遼、金、元,提倡民族大義的書也未能幸免。被銷毀的書籍不計其數。有這樣的規定,自然也就有百姓在私下裡偷偷銷毀違禁書籍的舉動。真可謂是一場文化的浩劫。現代曆史學家吳晗曾評價《四庫全書》說:"清人纂修 四庫全書 而古書亡矣。”
版權圖片 僅供參考
這裡有兩個問題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1、如此聰明的紀曉岚為什麼會在兩淮鹽引案上犯這麼低級的錯誤?2、乾隆皇帝編寫《四庫全書》的目的,真的隻是想做出成績嗎?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鹽引案是發生在乾隆三十三年的一個貪污的大案。鹽屬于生活必需品,在古代那也算得上的硬通貨了,所以鹽政這個位置那可是個肥差啊。這有油水的地方就有貪污,三任鹽政在二十多年裡貪污巨款,數額之大令人咋舌,而且竟然一直沒有東窗事發。就在第四任鹽政的尤拔世接任後,鹽商對他非常怠慢。他一氣之下便上書給乾隆皇帝,舉報鹽商行賄,這才東窗事發。乾隆大怒,下令徹查此案。盧見曾是兩淮鹽運使,這個位置油水也自不會少,乾隆徹查此案那他又怎能獨善其身?在乾隆身邊的紀曉岚知道這個事情後便偷偷告知了盧見曾,因為紀曉岚的女兒是盧見曾的孫媳婦,正因為兩家有這層親戚關系所以紀曉岚犯了迷糊,沒有做到大義滅親。這紙總是包不住火的,最終乾隆還是查到了紀曉岚的身上,這才把他發配到了新疆。
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凡事有利就有弊,乾隆編寫《四庫全書》的舉動從總體上看來還是功大于過的。雖然在修書過程中對原文進行了删改,但豐富的内容還是很震撼人心,給人們一些很好的啟發。乾隆皇帝想做出成績,博取一個好的名聲這隻是其中一個目的。再有,修書就必須征集大量書稿,這些書就需要各個地方的負責人在民間收集。收集來的書隻要有不符合乾隆規定的就要銷毀,這也說明修書和焚書是一個整體,借着修書這件事情,掃除那些悖逆的書籍,其實更是打擊那些悖逆的人心。而且修書就需要許多文人墨客的參與,借此事也可以籠絡這些文人在身邊。真可謂是一箭三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