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順日報-掌上安順
2月13日,大年還沒結束,90後市級非遺傳承人羅秋燕便已經忙碌起來。在位于黃果樹旅遊區黃果樹鎮石頭寨普叉村的匠廬·村曉民宿蠟染工作室大年初一就開張營業,羅秋燕正在給來自遵義的王女士介紹蠟染産品,“這些小玩偶、圍巾、香包全是手工制品,我們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很環保。”她一邊介紹一邊給客人展示。
記者看到工作室建在一座老屋基上,古色古香的展示台上陳列着服飾、床單、衣帽、背包、壁畫、玩偶、抱枕、圍巾等蠟染文創産品,到匠廬·村曉民宿住店的遊客們都會到工作室選擇一兩件心怡産品,有時間的遊客還會親自體驗布依族傳統蠟染制作工藝。“通過匠廬·村曉民宿的橋梁作用,我的工作室一年會有3000餘人到店購買産品,對安順布依族蠟染起到很好宣傳作用。”羅秋燕介紹道。
今年31歲的羅秋燕來自鎮甯自治縣扁擔山鎮凹子寨村的布依族家庭,自幼在家庭的熏陶下對布依族民族文化十分熱愛。9歲跟随母親學織布、畫蠟染,14歲就能熟練掌握紡、染、織、畫四大工藝。羅秋燕說:“現在會蠟染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覺得這個本土文化的技藝應該要好好傳承下去,如果我們這一代都放棄了,那過不了多久将會失傳,我們肩上有傳承的責任。”她表示,蠟染不僅是一種愛好,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據了解,羅秋燕2008年高中畢業後,曾到廣東惠州德賽聚能電池廠打工。雖然也有穩定收入,但她覺得自己的根和文化追求仍然是布依族技藝,于是6年後決定回家鄉創業,重拾對蠟染的那份熱愛。回鄉後她注冊創辦了鎮甯自治縣椿秋蠟染工藝坊,開啟了将“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的創業之路。
2015年她注冊了布依族蠟染網店,2016年注冊了京東、淘寶、拼多多網店,開啟了實體店加網絡銷售模式。同時,她把身邊的布依族婦女動員起來,年齡從40歲到68歲之間,目前企業有固定員工22人,訂單多時加上季節工有30餘人。60餘歲的羅妹巴經常到椿秋蠟染工藝坊領活回家裡做,她說:“農閑時領點手上活回家做,既不耽擱喂豬喂牛,又能掙點閑錢,守在家門口就業真是太好。”據了解,婦女們的收入從一千七八至二三千元不等,按計件算多勞多得。今年40餘歲的鎮甯自治縣扁擔山鎮麻元村經濟困難戶羅妹電,因兩個小孩患有先天智力障礙,家裡的經濟條件較為困難,羅秋燕得知後,把羅妹電請到工作室來上班,每月開她固定工資2800元,現在她的家境逐漸好轉。
羅秋燕還對員工實行“一人一檔案”登記,記錄員工成長,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通過傳承蠟染非遺文化,不僅将“指尖技藝”傳承了,還轉化為“指尖經濟”,讓經濟困難戶實現增收緻富。
記者看到,羅秋燕的産品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潮流審美相結合,不論是玩偶、衣服、擺件或是壁挂,都能夠用年輕人的審美情趣付予蠟染更多時尚元素,讓蠟染産品在傳統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我始終堅持原創原則,自己設計圖案、自己裁剪、自己畫蠟、自己染。”羅秋燕補充道。
羅秋燕通過長期學習和積累,已形成較為完善的蠟染體系,對蠟染技法、建檔文字整理約2萬餘字,為蠟染的傳承創新積攢了寶貴經驗。羅秋燕說:“我畫的東西會去思考,不會像匠人一樣再重複不停地畫那些圖騰,我會對圖騰進行傳承,然後再創新。文化是發展的,要吸取它的精髓,再應用到生活中再發展。”在一次次走訪采風中,她發現古老的民間手藝正在慢慢消失。為了更好傳承和保護布依族技藝,她走村串寨奔走于鄉場,收集散落于民間的那些布依背帶、衣服、蠟染和刺繡等老物件。值得一提的是,她個人陳列館裡,珍藏着幾塊已經年代久遠、色澤泛黃的老物件。每當創作沒有靈感時,就拿出來看看,學習,又會激發新的靈感。同時,在傳承路上她不保守,願意将所學知識傳授分享。參與培訓了1500多名布依族婦女和學生,教她們學習掌握土布編織、手工刺繡、民族服飾加工、蠟染、民族工藝品制作等技術。
據了解,羅秋燕的工藝坊目前創新40多項産品,涉及車飾、生活用品、床上用品、服裝等,客戶涵蓋省内外的酒店和學校,産品遠銷到韓國、英國,去年産值超百萬元。
多年堅守,讓羅秋燕收獲了社會認可。2018年三八婦女節,她參與鎮甯自治縣“錦繡計劃”脫貧攻堅特色手工技能大賽,榮獲了蠟染(畫蠟)類三等獎;2019年,參與安順市“錦繡計劃”婦女民族特色手工技能大賽和文創産品大賽,榮獲了“蠟染技能”優秀獎;2021年9月,榮獲貴州省“最美勞動者”榮譽稱号。羅秋燕說:“讀懂非遺之美,傳承文化之根是我的追求。”她一直在編織着蠟染之夢,立志要讓更多的人感受非遺帶來的美好生活,讓自己的美麗人生如蠟染之花永遠盛開。
安順日報社大數據智慧全媒體
記者 劉現虹
編輯 陳亮
校對 李隽
編審 吳丹
本文來自【安順日報-掌上安順】,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