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名言名句經典語錄?《禮記》【西漢】戴聖 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禮記名言名句經典語錄?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禮記》【西漢】戴聖 著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章法謹嚴,映帶生姿,文辭婉轉,前後呼應,語言整饬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後,《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宋代以後,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作者介紹】
戴聖(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于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後世稱其為“小戴”。
戴聖與叔父戴德曾跟随後蒼學《禮》,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聖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
著作有《禮記》(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禮記》傳為聖編。《漢書》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80年)。鹹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诏封戴聖為“考城伯”。
1.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禮記·表記》
譯文:君子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謹慎,不要說錯話和說不該說的話。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使人感到威嚴,言語足以使人信服。
感悟:此句意在說明做人要謹言慎行,對人不要說不該說的活,也不要做不該做的事。這既可以避免授人以柄,招緻非議,也是君子的個人修養。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于說話之人能否在适當的場合說出适當的話。
2.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禮記•祭義》
譯文:一開口說話而不敢忘記父母,因而不說惡毒傷人的話,也就沒人用忿恨惱怒的話說你,然後才能做到不辱身體,不讓父母蒙羞,這樣做可以說是孝了。
感悟:曾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怎樣對待别人,别人也會反過來怎樣對待你。對别人惡言相向,别人也會如此對你,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利影響,更是不“孝”的體現,古人認為輕“身”就是輕父母,輕人倫,辱“身”就是辱父母,辱祖先。因此說話之前先想到父母,不要放肆言行,這不僅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不羞其親 ”的要求。
3.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
譯文:說話必須首先要體現誠信,行為一定要持中端正。
感悟:開口說話,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但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似乎就不那麼容易了。《論語·衛靈公》記載:“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雖州裡,行乎哉?'”隻有言而有信,言行一緻,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獲得他人的信任,那麼即使是在蠻荒陌生的地方也會行得通;如果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恭敬實在,就是在本鄉本土,也處處受阻。信用是一個人内心真誠的外在标志,也是成大事者必須堅守的重要品質。
4. 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禮記·曲禮下》
譯文:禮尚謙,若多人同侍長者,長者向衆人發問,侍坐者當先看看周圍,待他人來回答,不宜率然搶先回答,要察言觀色來對答。少頃,若終無人說話,再來回答長者的問題。
感悟:言由心出,智者慎言,該說則說,适時而言。在與長者說話時,如果還沒有輪到自己說話,不要急着先說,這是極其不禮貌不恭敬的行為,也是急躁輕率的表現。
5. 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禮記·曲禮上》
譯文: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再回答。
感悟:不要打斷先生的話,不要插話。同樣,在與别人交流時,出于對對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動打斷别人。孔子曾說:“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與人交往,對方沒說完就打斷别人搶先說,是急躁;該自己說了還不說,是隐瞞;不看對方臉色就冒然說,是“眼瞎”。
6. 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
譯文:處于一定的職位,而沒有在那個職位上提應該提供的意見,是君子就應當感到羞恥;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是君子就應當感到羞恥。
感悟:這幾句話多用于說明處于一定的職位就應該有符合那個職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譏諷居于一定的職位而不稱職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言、行的問題。有些人總喜歡把話說得很大很滿,但總是缺乏行動,更沒有結果。古人非常鄙視這種人。我們生活、工作中,甯肯把話說得樸實、謙虛,也不要自誇。
7.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禮記·曲禮下》
譯文:朝廷之上,言動都要合理。官、府、庫、朝,都是辦公場所。在相應的辦公場所,就要談論所應處理的事務。
感悟:一個人不能圓滑,但要圓融,說話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一個有修養的人,跟不同的人談話,其主題都要符合對方的身份,所談都是合乎道理的事情,這樣就會使對方受益。
8. 公事不私議。——《禮記·曲禮下》
譯文:不要在私下偷偷地議論公事。
感悟:有口不以私言,公事當公議、公辦,如果私下議論,則有奸邪謀私之嫌疑。公事私辦不可取,同樣,言其所當言,“公事私議”同樣不是智者所為。
9.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禮記•缁衣》
譯文:說話實在而行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時候志向堅定不移,死了以後也不會影響他的好名聲。
感悟:言與行是人主體活動的兩種方式,而語言又是與人溝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詩•大雅•抑》中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的斑點可以磨掉,而說出口的錯誤無法挽回,所以說話必須要慎重,不能信口開河,而要因時因勢,實實在在。
10. 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坊記》
譯文: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注重幹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
感悟:人們常說“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老子也說“輕諾必寡信”,他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巧辯和飾美會傷害言語的真實和誠信,不是正道所為。“實幹勝于雄辯”,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論辯和互相诘難而生的,欲要達到目标和求知,就要做到實幹,就如詞人陸遊所說:“絕知此事要躬行”,有志之人要謹記于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