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人口增長率回歸分析

人口增長率回歸分析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12 04:18:06

人口增長率回歸分析?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原标題:多維度理解“七普”流動人口數據,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口增長率回歸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口增長率回歸分析(多維度理解七普)1

人口增長率回歸分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标題:多維度理解“七普”流動人口數據

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公布的數據中,最出人意料的數據就是3.76億流動人口總量。如何理解這一數據?它蘊含着怎樣的啟示?這是本文将要探讨和思考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從1982年的657萬增至2020年的3.76億。其中,1990—2000年間增長最快,漲幅高達379.11%;2010—2020年間增長最慢,漲幅僅為69.72%。2014年,流動人口總量達到近年最高,為2.53億;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降至2.45億,此後持續走低。而七普數據顯示,流動人口總量為3.76億,這一數值超出了人們基于以往經驗所做的研判。那麼,應如何理解七普3.76億流動人口?

從普查的過程來看,七普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全面采用電子化數據采集方式,提升了普查結果的質量。一方面,通過身份證号識别,解決了此前普查對流動人口規模高估的問題;另一方面,2020年普查年也是疫情防控年,社區對全員人口的摸底更精準,可有效解決流動人口的漏報問題。鑒于此,筆者認為,以下多重因素可對這一流動人口數量提供一種合乎情理的解釋。

一是疫情過後流動人口的“報複性”反彈。由于七普的普查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彼時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國民經濟生産和社會生活基本得以恢複,經濟社會建設對勞動力的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多數流動人口返回工作崗位。流動人口的返工返崗和社會建設的新需求可能導緻流動人口規模出現報複性反彈,使得流動人口的存量與增量同時增長。

二是國家戰略和産業結構調整對流動人口形成拉力。為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的着重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各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政策文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增加城鎮數量、擴大市轄區範圍,推動就地城鎮化和就近城鎮化。同時,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極速上升,而流動人口就是其重要的支撐力量。比如,在快速發展的快遞業中,流動人口是主要從業者。

三是返鄉人口的新空間選擇效應。根據普查口徑,隻要跨鄉鎮居住半年以上,就會被統計為流動人口。鄉村振興既可能改變流動行為,也可能改變返鄉行為。盡管鮮有流動人口返鄉的數據,但近年跨省流動人口的增幅減緩,省内流動的增幅加快,透視出回流的作用。不過,多數返鄉人口不會返回農村,而是回到縣城或其他鄉鎮務工經商、就業創業。他們不遷戶籍,卻在城鎮穩定居住,流動模式更為多元。可見,人口流動與返鄉、鄉村振興的大趨勢并不矛盾。

四是流動人口家庭化的比重上升。随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居住證暫行條例》(2016)的出台,流動人口更有可能實現在流入地的家庭團聚。留守兒童數量的減少,除了可能與其定義變化、人口回流等因素有關外,也意味着家庭成員在流入地的團聚。流動老人規模的增長、城城流動人口占比的上升等,也都對流動人口規模起到填補作用。

五是脫貧攻堅帶來流動人口的非常規性增加。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異地搬遷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措施。《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明确提出,計劃在五年内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若異地搬遷人口實現了跨鄉鎮轉移,而戶籍未同步轉移,就會被統計為流動人口。

六是鄉村振興發展提升了農村戶籍的含金量。當前,城鎮戶口的優勢減弱,農村戶籍的價值提升。農村或就地(近)城鎮化地區的大學生若将戶籍遷出,就不再享受宅基地、承包地和其他福利,而不遷戶籍對大學生活并無影響。因此,部分大學生不遷戶籍,成為流動人口。經過十年的積累,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流動人口數量。

“十四五”期間,流動人口規模還會持續增長,這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規律。流動人口向超大城市和東部沿海聚集、“強者恒強、強者更強”的馬太效應亦将繼續。合理的猜測與真正的現實、應然與實然之間往往存在落差。上面的分析是否合理,亦需更詳細、不同來源的多途數據加以比對和校驗。

有效提升部門數據的協同性與可比性。目前,國家統計局、公安部、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機構都采集流動人口數據,但它們對流動人口的定義口徑相差甚大。時間上,有一個月、三個月和半年之别,且或基于離開流出地、或基于居于流入地的時長。空間上,有跨鄉鎮或跨縣之分。這就使得各部門數據的可比性較差。由此,不僅帶來流動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的巨大差異,還可能影響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的有效與合理配置。因此,必須統一流動人口流動跨越的行政空間和離開戶籍地/在現居住地居留時間雙重口徑,繼續加強流動人口動态監測工作,形成更确定的流動人口“量”的研判和“質”的把握,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決策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實證參考。

全面把握流動人口的總量與結構特征。亟須明确流動人口的基本構成,關注他們内部的異質性,摸清其真實情況。比如,有關他們是誰、來自哪裡、居住何方、具有哪些特征、家庭化水平如何、多少人已回流、歸于何處等問題,都必須利用更翔實的普查資料,輔以信息更豐富的抽樣調查數據加以回應。隻有以此為基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市民化和社會融入進程,才能讓流動人口不僅能進得來,而且能留得住、有發展。

充分認識流動社會的複雜性與關聯性。中國正在經曆快速轉型。一個高度流動的社會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征、面臨哪些難題與挑戰,這是中國曆史上沒遇到過的。我們必須随時關注事态的發展,敏銳抓住新的變化,避免為固有的思維定式所束縛。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多數鄉城流動人口面臨的不再是要不要在流入地城市落戶的問題,而是是否要放棄農村戶籍的問題,以及在流入地能不能平等享受就學、就業、就醫、社保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應以理性、客觀、嚴謹的态度,看待、認識并理解流動人口的發展态勢,将人口流動置于城鄉發展、城鄉關系的大格局中統籌謀劃,從流動人口需求和服務供給雙側進行制度設計。

(楊菊華,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責任編輯:王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