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合同法基本原則講解

合同法基本原則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18:12:52

合同法基本原則講解?合同法重點知識彙總一、 合同法的概念,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合同法基本原則講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合同法基本原則講解(合同法重點知識彙總)1

合同法基本原則講解

合同法重點知識彙總

一、 合同法的概念

合同法,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别。狹義的合同法,是指規範合同 的專門法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廣義的合同法,是指關 于合同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包括《民法通則》、《海商法》、《著作 權法》以及涉及合同的條例、辦法、實施細則和司法解釋等。

合同法是通過規範民事主體的合同行為,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 以商品交換為核心的民事财産流轉關系的法律規範總稱。

廣義的合同法:調整合同關系法律規範總稱

狹義的合同法:合同法典

二、 合同法的調整對象

合同法調整對象與調整範圍

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 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分關系的協議, 适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一,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訂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屬民事法律關系。

第二,合同法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财産關系

調整範圍:

主體: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 間訂立的合同;

種類:經濟合同、技術合同、其他各類有關債權債務的民事合 同。

三、合同法的本質和地位 合同法本質上調整動态的财産流轉關系 合同法的地位是民法體系中重要的民事單行法

四、《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合同法》第 1 條規定:“為了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本法。”

五、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合同關系的本質和規律進行集中抽象和 反映,其效力貫穿于合同法始終的根本原則。

(一)平等原則 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強加 于對方。

1.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2. 不同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關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地 位。

3. 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必須平等協商

(二)自願原則 自願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 并根據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1. 締結合同的自由

2. 選擇相對人的自由。

3. 決定合同内容的自由。

4. 變更解除合同的自由。

5. 決定合同方式的自由。

(三)公平原則

1 .包含等價有償的意思, 在民事活動中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 人另有約定以外, 當事人取得他人财産利益應向他方給付相應的對價。 公平原則要求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要公平合理, 要大體上 平衡,強調一方給付與對方給付之間的等值性, 合同上的負擔和風險 的合理分配。

2 .公平原則的體現:

(1)情事變更制度:是指作為法律關系存在的前提的情形,因 不可歸責于當事人的事由, 發生不可預料的變更, 從而導緻原來的法 律關系嚴重喪失公平時,應變更原法律關系的制度。

(2)顯失公平制度和重大誤解制度 顯失公平:當事人一方利用優勢或利用對方沒有經驗,緻使雙 方的權利義務明顯喪失公平的情形。 重大誤解: 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 的性質、對方當事人、标的物的品種、質量、規格和數量等的錯誤認 識,使行為的後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情形。

(四)誠實信用原則(帝王規則) 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可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 利和履行義務。

1. 确定誠實可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等行為規 則。

2. 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沖突與矛盾。

3. 解釋法律和合同的作用。 合同訂立階段,應依誠信原則,當事人負善意的注意義務,先 合同義務,否則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合同訂立後履行前,應依誠信原則,做好履約準備。 合同履行中,應依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 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義務。解除合同,應提前通知對方。

合同終止後,應依誠信原則,履行保密等附随義務。 合同發生争議,應依誠信原則,履行防止損失擴大的義務。

(五)保護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國家社會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社會秩序;善良風 俗:即社會公德,一個社會應有的道德準則。

(六)合法原則 當事人訂立合同、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 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即是公序良俗原則。

重點問題

1 .合同成立的概念

2 .合同訂立的程序

3 .合同條款的内容

4 .格式條款的法律規制及其解釋

5 .合同的形式

6 .合同成立的要件

7 .合同成立的時間和地點

8 .締約過失責任

案例分析

xx 年 11 月,家住北京朝陽區西八間村的趙某全家人應邀到海 澱區清河南鎮其友家中作客。 不巧恰遇有雨, 趙某即招停一輛屬某出 租車運輸公司的夏利牌出租車。 該出租車司機王某問明目的地後, 認 為偏遠路難行,空返車的可能性很大,而乘坐人多至 4 人,遂以自己 有急事需馬上回家為由拒載。 趙某隻得再等, 但很長時間卻無空車駛 過。由于長時間受涼,趙某的

小女孩受寒生病發高燒,趙某于是取消出行回家。趙某于是向 法院起訴司機王某,要求王某賠償其小女兒的醫療費。

問: 本案應如何處理?

第一節合同成立概述 合同的訂立:通過要約和承諾來使合同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達 成一緻的民事法律行為。

一、合同成立的要件(一般成立要件) 合同當事人對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一緻意見合同即成立。

(一)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同當事人

(二)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一緻 實踐合同要以實際交付标的物為其成立要件 要式合同有的要以完成一定的形式為其成立要件 二、合同成立與合同生效的區别

(一)兩者的法律後果不同

(二)國家主動幹預程度不同

(三)對能否适用合同解釋的方法态度不同 合同解釋制度主要就是為了彌補合同成立中的缺陷而設立的一 種制度;不适用于合同效力的解釋, 法院不能通過合同解釋來使合同 發生效力。

第二節合同訂立的程序 合同訂立的程序是指合同當事人間意思表示一緻,就合同條款 或内容達成合意的過程,這具體表現為要約和承諾。

《合同法》第 13 條:“當事人訂立合同,采取要約、承諾方式。 一、要約

(一)要約的概念和性質

1 .要約 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合同法》第 14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 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内容具體确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2 .要約的法律拘束力

要約的法律拘束力是指要約的生效及對要約人、受要約人的拘 束力。

(1)對要約人而言,在要約有限期限内,要約人須受自己發出 的要約拘束。

(2)要約發出後,非依法律規定或受要約人的同意,不得變更 和撤銷要約的内容。

3 .性質

要約屬于意思表示而非法律行為。

第一,要約是一種意思表示,是當事人将其主觀意思通過口頭 或書面等形式予以外現的形式;

第二,要約是當事人在合同訂立過程中所為的意思表示,是合 同成立的必要階段之一;

第三,要約作為一種意思表示所意欲實現的法律效果,是與他 人訂立合同;

第四,要約是雙方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之一,沒有要約,承諾 無從發生,因而無法構成一個雙方法律行為,同樣,僅有要約而無承 諾,也無法構成一個雙方法律行為;

第五,要約雖然僅是一個意思表示, 也能産生一定的法律後果, 即要約人運用要約不當, 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時, 也要承擔相應的 法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

(二)要約的構成要件

1 .要約是由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2 .要約必須反映其訂立合同的基本意圖

3 .要約須是要約人向其希望與之締結合同的受要約人發出的 向不特定人發出要約的構成要件:

(1)要約人發出的是要約而不是要約邀請

(2)要約人應承擔向多數人發出要約的法律後果

4 .要約的内容必須具體确定 具體是指要約内容中必須包括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款,标 的、數量、價款或酬金為三個主要條款。

确定是指那些足以使合同成立的要約主要條款的内容必須明确。 5 .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的意思。

(三)要約邀請 要約邀請,又稱要約引誘,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 思表示,其本身不具有任何法律拘束力。其目的不是訂立合同,而是 邀請對方當事人向其為要約的意思表示。 所以,要約邀請隻是當事人 訂立合同的預備行為,其本身并不發生法律效果。在實際生活中,一 般認為,普通商業廣告、商品價目表、招标、拍賣表示、商販的沿街 叫賣等均為要約邀請。但其中的商業廣告在内容清楚、确定,足以使 相對人知其對待義務時,可構成要約。懸賞廣告、投标、拍買、自動 售貨機等則為要約。對商品标價陳列,瑞士等國家的法律認為是要約, 英美普通法認為是要約邀請。 我國合同法理論贊成前一種觀點。 對未 經定購而郵寄或投遞商品, 一種觀點認為系現物要約; 另一種意見則 主張為要約邀請。

要約與要約邀請的區别:

(1)要約是當事人自己主動願意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以訂立 合同為直接目的; 要約邀請不具有締約的目的, 其目的隻是引誘他人 向自己發出要約。( 2)要約必須包括未來可能訂立的合同得主要内 容,而要約邀請則不一定包含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3)要約 大多數是針對特定的相對人的, 故要約往往采取對話方式和信函方式, 而要約邀請一般是針對不特定多數人的, 故往往通過電視、 報刊等媒 介手段。( 4)發出要約邀請的當事人,可以随時撤回要約邀請,對 于他人根據要約邀請發出的要約, 要約邀請人也可以不予承諾, 而要 約不能随意撤回或撤銷。( 5)要約邀請不是合同訂立的必然階段, 并不是任何合同的訂立都要經過要約邀請, 而要約是合同訂立過程的 必然階段。( 6)要約邀請有時也具有法律意義,特别是當要約邀請 中包含承諾方法或承諾标準的内容時, 如定标方法與标準、 股票認購 方法等,如果他人發出要約, 而要約邀請人卻不按要約邀請中既定的 方法或标準為承諾, 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或者反不正當競争法上的責 任等。

案例 1:xx 年5月1日至 6月 30日,某百貨大樓舉辦有獎銷售 活動。活動期間,凡在百貨大樓購物滿 100 元者均可獲得獎券一張。 周某因購物獲得數張獎券,其中一張号碼為 047956。6月 30日,百 貨大樓在公證員的公證下公開搖獎, 搖得獎金一個,号碼即為 047956, 獎金 5000 元。百貨大樓當即将中獎号碼及金額公布于大樓門前的公 告牌上,并注明“中獎者須在 7月 10日前兌獎,逾期作自動放棄處 理”。除此之外,百貨大樓從未作出任何關于兌獎時限的公開規定。

7 月 4 日、 9 日和 11 日,該市日報 3 次公布了百貨大樓的中獎号碼及 中獎金額(但未注明兌獎期限)。周某從報上得知自己中獎後,于 7 月 21 日到百貨大樓兌獎,百貨答樓以期限已過為由拒絕。無奈,周 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百貨大樓兌付其中獎獎金。

問題:1、百貨大樓從事有獎銷售活動,屬于要約行為還是要約 邀請行為?為什麼?

2 、百貨大樓在搖獎後公告領獎期限的行為性質如何認定?對周 某是否具有約束力?為什

麼?

(五)要約的生效與失效

1 .要約的生效時間 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

(1)要約送到受要約人所能控制的地方視為到達

( 2)采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時, 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 數據電文的, 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的時間即為到達時間; 未指定 特定系統的, 該數據電文進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統的首次時間, 即為到 達的時間。

2 .要約的存續時間

(1)口頭要約的存續期間: 從相對人了解要約的内容時開始生 效。約定承諾期限的,受要約人在約定期限内作出承諾的,對要約人 有拘束力;未約定承諾期限的,僅在受要約人立即承諾時,才對要約 人有拘束力。

(2)書面要約的存續期間 : 約有承諾期限的,與期限屆滿後對 要約人喪失拘束力; 未約定承諾期限的, 應以合理期限作為要約存續 期間。合理期間因素:

第一,要約到達受要約人的時間 第二,受要約人作出承諾所需的時間 第三,承諾通知到達要約人所須的時間

3 .要約的撤回與撤銷

(1)要約的撤回:在要約發出後,尚未到達受要約人之前,要 約人使其失去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 撤回要約的方式是通知, 撤回要 約的通知必須先于或同時與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才産生撤回的效力。 但因途中障礙而遲到的, 受要約人應當在收到撤回通知後, 立即将遲 到的情況通知對方,未立即通知對方的,視為撤回的通知未遲到。

要約撤回的實質是阻止要約生效。

(2)要約的撤銷: 要約人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并發生法律效力 以後,撤回要約的通知應當在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要約人。 以下兩種要約不可撤銷:

第一,要約人确定了承諾期限或以其他方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第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該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并已為履行 合同作了準備工作的。

(3) 要約的撤回與撤銷的區别

第一,發生時間不同。撤回發生在要約生效之前,撤銷發生在 要約已到達受要約人并生效以後,受要約人尚未作出承諾的期限内。

第二,限定條件不同。要約的撤銷發生在要約生效後,對要約 的撤銷有嚴格的限定。撤回的限定不嚴格。

4 .要約的失效

定義:要約喪失法律拘束力,不再對要約人與受要約人具有拘 束作用。

《合同法》第 20 條規定了四種使要約消滅的情形:

(1) 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時;

(2) 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3) 要約中确定的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4) 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内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原因:( 1)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 2)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或撤回要約。

(3) 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4) 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内容作出了實質性變更。

關于是否構成實質性變更的判斷,難以抽象确定,必須視每一

交易的具體情況而定。有關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