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桐江詩話》記載,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黃庭堅的父親黃庶邀請幾位好友在家中做客,酒席間彼此賦詩助興,這也是古代文人最有趣的一個地方,經常是坐下來詩詞唱和,正是在這種深厚的文化氛圍之下,誕生了很多的名家,有很多經典的作品流傳于世。當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也在場,當大人們賦過詩後,其中有一位說:“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 !”,黃庭堅隻是稍稍思考了一下,立馬寫下了《牧童詩》。
那這首詩也是千古名篇,盡管當時黃庭堅隻有七歲,可是非常的老練,在這首詩中他用一種大人的口吻諷刺了許多追名逐利的小人,認為他們太過于虛僞,隻追求利益,根本沒有半點同情之心,所以這首詩一出,黃庭堅便是名滿天下,成為了人人稱贊的“神童”,而這首詩所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反思。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把名利放在首位,為了金錢可以不擇手段,為了權力同樣如此,沒有幾個人有同情之心,隻要自己過好了,無論是國家的苦難,還别人的悲痛,那都可以置之不理,人性殘酷在有一些人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緻。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以為口袋裡有幾個臭錢,便可以為所欲為,沒有絲毫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那種殘酷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七歲的黃庭堅其實比一位七十歲的老人還要看得透徹,有人懷疑這首詩不是黃庭堅的作品,畢竟一個七歲的小孩,怎麼可能寫出如此老練而又諷刺的作品?其實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古人講究仁義禮智信,從小開始接觸傳統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黃庭堅能夠在七歲寫這樣的作品,一點都不奇怪,他可能并不是站在現實的制高點來描寫,隻是從道德的高處來俯視芸芸衆生,所以寫這樣的作品就不奇怪了。
黃庭堅這首詩寫得很深刻,同時也非常的巧妙,對于大人的世界,他更多的是一種諷刺,無數人為了追名逐利,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初心,隻想着要賺錢,想要去到長安成就一番事業,其實這也沒有錯,可是有一些人卻是用盡各種手段,這樣就顯得很卑鄙了。其實這也當下很多的商人是一樣,隻要能夠賺錢,不要說是出賣家人,連自己的靈魂都可以出賣。
我們作為後輩應該要多學習黃庭堅身上的高尚的品格,不為名利所動,隻做最好的自己,他在這首詩中,也是諷刺了那些人,覺得他們還不如小牧童活得安逸,所以在開篇他就做了很長的鋪墊,然後再細緻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第一二句便寫了牧童的生活,他們活得潇灑自在,騎着一隻老黃牛從村口緩緩地經過,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天真無邪,還吹着笛子,那悠揚的歌聲讓人沉醉其中。
第三四句則是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寫得很是有趣,同時那種諷刺意味,也是呼之欲出,讓這首詩顯得别具一格,有了一種深刻的諷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現在有多少的長安名利客,他們為了至理名言,為了可以實現自己所謂的人生理想,可以說是用盡了各種手段,可是在我看來,那些人是很可悲,活得還不如一個小小的牧童。
一個人還是要堅持自我,要明白事理,不要為了金錢和名利去不擇手段,這樣隻會讓人更加看不起,而黃庭堅在這首詩中,也是很明确地闡述了這樣的觀點,所以他寫得很是有趣,用牧童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一種寫法,也是比較獨特,從而讓這首詩有了一種深刻的諷刺,讀來讓人也是拍案叫絕。
黃庭堅寫這首詩時盡管隻有七歲,可是他的看法,還有對于現實的感知,其實比一個老年人還要深刻,正是他看到大人,為了名利早已變成了卑鄙的小人,這才會有“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感慨,可見他對于那些大人們追名逐利,也是非常的不屑。那我們從這麼一首小詩中,也應該學會更多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