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

寵物 更新时间:2025-01-27 17:37:35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雖然隻有81章,共5100多字,但以深奧廣博著稱于世,幾乎每句話是名言。如果詳細解讀《道德經》,裡邊的每一句話的釋義可以出版一本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出自《道德經》第五章,相傳古今中外對這句話的解釋,各種版本加在一起足夠出版100萬字的書。

雖然許多人解釋過這句話,但衆口難調,至今沒有任何一個解釋受到所有人的認同。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道德經天地不仁)1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道德經》作為道家著作,代表了“道家思想”的精髓,我們讀《道德經》時,必須從儒家思維裡面跳出來,以旁觀者的眼光來讀,才能走進《道德經》的大門。

自從西漢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即刻變成了正統思想,其它的“諸子百家”日漸式微,甚至消失。普通大衆思考任何問題時,容易鑽入儒家思想的“慣性思維”。儒家對道家名著《道德經》的解讀,必然會斷章取義。

《道德經》原名《德道經》,“德”在前“道”在後。很明顯,在老子心中,“德”是根本,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是升華“道”的基礎。并且,在《道德經》一書裡,關于“德”的内容要遠遠多于“道”的内容。老子寫這本書的本意,是讓普通人在日常生活裡感悟道的存在。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道德經天地不仁)2

接下來,再來探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這句話的含義。

要理解這句話,要從兩個關鍵詞入手,即“仁”“刍狗”

“仁”在人們心裡通常被理解為仁愛、仁厚、仁德,但在這句話裡,它并不是這個意思。

中醫裡有個術語叫“麻木不仁”,是指一個人由于病痛的折磨,失去了知覺或感覺。

衆所周知,道家又稱“黃老之學”,道和中醫都是從“巫術”裡衍生出來,可以說,道和中醫在很多年前是一家,在許多觀點上兩者相互借鑒。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道德經天地不仁)3

因此,“仁”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知覺或感覺。“天地不仁”不是說天地沒有仁德之心,而是說天地沒有知覺,也可以理解為“天地從不刻意以仁德而立心”。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要求世人要遵循自然之道。自然之道追求清虛至極和公正無私,它沒有善惡、正邪、好壞、虛實、美醜、陰陽的區分,凡是二元對立的現象,天地從來不會刻意為之。

那些通過二元對立生發出來的結果,都是人心所立,是由人心的執念而産生,跟天地無關。天地本身就是清靜無為的,自然而然的,怎麼能用仁和不仁來框定它。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道德經天地不仁)4

“刍狗”通常有兩種解釋,一是古人祭祀時用幹草紮成的狗,二是指類似蝼蟻的蟲子。

人們祭祀時,紮好刍狗,會蓋上布鄭重地擺放在祭桌上。祭祀完畢,會把刍狗燒掉。

也就是說,刍狗的價值在于祭祀前。祭祀前它被當做寶貝供奉起來,祭祀後它一文不值。

在人為的作用下,每次祭祀時刍狗都要被賦予一次生命,然後又被毀滅,它總是周而複始地生生滅滅。這情形就像世間萬物的運轉,永無止境。而天地對這些“無能為力”,不參與到主宰萬物的事情中來。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道德經天地不仁)5

對于萬物,天地隻衍生它們,顯現它們,為萬物的生滅提供一個場所。萬物的生滅都由自己主宰,跟天地無關。

不論是祭祀用品也好,還是蝼蟻也罷,都不過是天地造化裡的“道具”。

天地衍生了萬物,如果溯本求源的話,萬事萬物都可以契入天地之道。萬物是刍狗,刍狗也是萬物,它們在自然之道上是互通的。

我們從萬物的生滅可以體察到天地的存在,我們修行的目的,是通過體察萬物而契合天地的自然之心。

這就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為和天人合一。

道德經難以理解的三句話(道德經天地不仁)6

說到這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天地高高在上,沒有任何感知力,對什麼都麻木不仁,世間萬物在它眼裡,不過是跟蝼蟻一樣的道具罷了。

通俗來講:天地順其自然,潤物無聲,對待萬物都一視同仁,不對誰好也不對誰壞,萬物變成什麼樣子,是萬物自己的行為,跟天地沒有任何關系。

道家思想對現實生活也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

一個人如果契合了自然之道,就能步入生命的最高境界,内心将會變得無比強大,對任何事不再起執着心,心平氣和面對一切,寵辱不驚,大智若愚。這樣的活法,才算活得通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