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魚羊密史發布了《孟姜女的故事被誤傳了兩千年!她真的哭倒長城了嗎?》一文,該文對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進行了新的考證和演繹。文中提到孟姜女的丈夫其實不是範喜良,而是杞梁。但是,該文對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傳說沒有一個完整的記載。因此,根據有關傳說記載,特作如下補充和考證。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杞人憂天”,現在已成為笑談和傳說,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是庸人自擾和無謂擔心的代名詞。然而不久前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後,榜上有名的“杞國故城”驚現于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讓世人為之矚目。它的橫空出世給這個成語作了很好的注腳和解釋。
然而就是在這個杞國故城當地卻流傳着孟姜女哭長城的另一個版本:據傳孟姜女姓姜,是齊國一家貴族的大女兒,也是齊莊公的本家妹妹,後來嫁給了杞國人杞梁。這杞梁本是杞君的本家,孔武有力、勇名遠揚,而且事母至孝。由于喜好舞槍弄棒,不懂稼穑,不善經營,家道衰落,在杞國難以為繼,才帶着媳婦、老娘來到商業發達的齊國臨淄謀生。
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齊莊公想重振霸業,出兵伐晉,無功而返,于是想乘機攻打自認為弱小的莒國。杞梁因為勇猛無比,經朋友舉薦,作為先鋒參加了這場戰鬥。杞梁屢立戰功,最後不幸戰死。齊莊公大勝凱旋,沒有忘記英雄杞梁,準備把他隆重地安葬在臨淄郊外,并親自前去吊喪。這時杞梁的媳婦孟姜女不幹了:“吊喪有在郊外的嗎?這不符合理法吧?如果杞梁有罪,就不要安葬了。如果沒有罪,就請君主把杞梁還給我,我們回老家安葬他吧,俺家還有婆婆呢。”就這樣孟姜女将杞梁的遺體運回了杞國,在杞國城北的公墓,停棺三日。孟姜女撫棺大哭,這對恩愛夫妻,轉眼間就陰陽兩隔,孟姜女傷心至極,涕淚俱下……也許是那年雨水多?流經杞國城牆的汶河河水大漲,久泡城牆,再加上杞國的城牆本來都是用泥土築成的,或許就是巧合,這時在孟姜女的凄慘哭聲中,杞城的北城牆轟然坍塌。
對于這件事,典籍中真有記載,東漢王充的《論衡》和邯鄲淳的《曹娥碑》都有明确記載,說孟姜女哭倒了杞城的北城牆。到了西晉時期,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記載了此事,隻是有所誇大,說孟姜女哭倒了整個杞城。另外,前544年,杞國國君的親戚晉平公,就是當時諸侯的霸主,集結各路諸侯幫助杞國修複城牆,也正是那個時候。看來,杞國城牆坍塌确有此事。
當時百姓以為孟姜女哭夫哭塌城牆感天動地,由此而流傳下來,慢慢地演繹成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說法。
這個被孟姜女哭倒城牆的杞國,是中國曆史上自夏代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大家印象中河南省有個杞縣,都以為杞國就在那裡,現在怎麼突然說在山東濰坊了呢?這話還得從頭說起:
杞國建國始于夏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國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杞國是小國,史書記載很少,《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曆史,但對杞國的描述隻有二百七十多字,都是曆數其君主名号,而且還特别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緻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也就是現在的遺址處。
據以往資料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實地考察證實,現在的杞國故城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500米,面積接近280萬平方米,是目前坊子區所發現的最大的文物遺址。杞國故城遺址由六大部分組成,分别是杞國故城城牆、皇城頂遺址、周家莊子遺址、周家莊子墓地、石佛寺遺址和九女冢。其中在坊子區黃旗堡街道杞城村西約200米處有一個面積約300畝的高台地,當地相傳為杞國皇城所在地。
為弄清情況,筆者曾專程前往杞國故址。在現場看到台地北側有1.5米-2.0米文化層,斷面上夾雜着密密麻麻的灰色瓦片,而老百姓耕種的地面上到處都是堆積的這種瓦片和青色的碎磚。這種瓦片要麼是器皿的碎片,要麼就是屋瓦。據坊子區文物局考古人員介紹,這裡出土的文物為戰國至漢代的,大緻有筒瓦、瓦當、陶罐、陶盆、陶甕、鐵镢、青銅劍及硯石等。
通過實地采訪,筆者詳細了解了杞國故城的前世今生。站在那片廢墟上的最高處——杞城皇城頂遺址,除了一個遺址保護牌立在秋風中,舉目望去四周地勢比較低,一片莊稼地,可以看到故城周邊的村莊和時隐時現的古城牆遺址。數千年的滄桑巨變,古時這裡也曾經有過輝煌,但是曆經搬遷、頑強抗争的杞國,早已蕩然無存。這個夾縫裡生存的小國,終究沒有逃過“杞人憂天”的預言,國滅人亡,沉睡到了曆史的長河裡,至今這一帶連杞姓都沒有了。留下了一個個令人凄惶包括“杞人憂天”在内的傳說和故事,仍在秋後的微風中訴說着哀怨情仇和撲朔迷離。
小小的杞國走過了1500多年的曆程,走進了曆史風塵中,留下了一片荒涼的杞國故城,留下了曾經贻笑大方的成語“杞人憂天”。
近來,有專家通過深入研究杞國曆史,對“杞人憂天”的内涵提出新的見解,使延續幾千年的成語,有了新的含意。杞自商湯封建以來“或封或絕”,極不穩定。後又因宋、鄭等列強所逼,舉國由河南跋涉千裡遷徙至與魯國為鄰,杞國不斷遭受魯國的欺辱。杞魯交往中,魯蠻橫跋扈,使杞的精神受到極大創傷。春秋前期,齊、晉先後成為諸侯霸主,杞竭力追随巴結,甚至用聯姻得到庇護。在諸侯争戰,弱肉強食,互相攻伐中,杞又時常受到強國欺淩。先後被宋、鄭、莒、魯等國脅迫,受宋、莒、淮夷、魯等國多次攻伐,土地被他國侵奪。
杞長期在諸侯國互相争鬥會盟夾縫中生存,還要無可奈何地為他們的争鬥去“捧場”應付。杞國生存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國祚幾絕,被迫遷徙。天地雖大,卻沒有杞人安居之地,這正是杞人憂天地崩堕身無所寄而寝食不安的曆史背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杞人憂天”的故事産生了。也隻有在弱肉強食的形勢下,杞人才有危機感,才産生了憂患意識。這種憂患,蘊含着強烈的求生的欲望,這也許正是這個“彈丸之國”,千年不息的秘訣之所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作為對“杞人憂天”的深層次理解。“憂天”是杞人對國家、對民族前途的憂患,是愛國愛民的情操體現,更是古代杞人留給今天人們的寶貴思想财富。
作者:劉永加,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制作,并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