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後
很多家長是不是都在擔心孩子跟不上、學習成績不好?
要不然怎麼會出現網絡熱詞 “雞娃” 呢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來後
大部分家長歡呼、點贊
但也有部分家長開始擔憂:
“學校内的作業減少了,課外輔導也不讓上了
我家孩子這成績跟不上怎麼辦?”
甚至有家長想着:
“既然大家都不讓上,那我給孩子請家教,我家孩子不就拔尖了嘛”
先不說,配套《雙減政策》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改革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素質教育,強調德育為先)
今天我就隻從孩子身心發展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
到底是什麼因素
在主要地影響着孩子的學習成績?
以理服人,用科學實驗來揭曉答案!!!
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
(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棉花糖實驗:兒童心理發展最著名的心理實驗之一)
實驗者通過“棉花糖”實驗發現4歲時能為兩塊糖而等待的孩子
在10年後比起當年那些不能等待實驗者回來就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能夠很好完成延遲滿足任務的兒童比那些不能完成該任務的兒童
此外,研究者用行為觀察法追蹤考察了兒童7歲時的人格特征
對其青春期社會适應的影響
結果發現
7歲時自控力不足的兒童在青春期會有更多的攻擊行為
還有研究發現
多動症 兒童以及明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在抑制性控制方面明顯不足
甚至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與違法犯罪、吸煙、酒精濫用以及飲食失調有關
(圖源自網絡)
國内研究:我國學者陳會昌教授關于兒童自制力的相關研究
我國學者陳會昌采用實驗室觀察和問卷法追蹤考察了
138名兒童4歲時的自我控制對其7歲及11歲社會适應能力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兒童4歲時的自控力能夠顯著預測
兒童7歲、11歲的學業成績和社會行為
即自控力強的兒童學業成績要好
這或許是因為學習是一項需要意志行動的活動
面對特定的任務,學生需要付出意志努力,進行自我控制
因此學習自律性會影響學業成績
(圖源自網絡)
此外,在社會适應方面,陳會昌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
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緻
即幼年時期自制力強的兒童,遇到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會表現得
更冷靜,抗挫力強且不易被激惹
因而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
(圖源自網絡)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要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Tips1:秉持關愛、敏感、尊重、平等的态度
成人(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敏感、尊重和平等
是大多數心理學流派所主張的幼兒教育的重要前提
不論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離開這一條,其他教育方法都無從談起
孩子自控力地培養最核心的就是要讓幼兒“聽話”
能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聽從指令
能夠為了實現好的正确的目标控制自己當下的欲望和需求
而要達到這個培養目标最關鍵的不是嚴格
而是給幼兒溫暖,讓他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尊重和關愛
(圖源自網絡)
心理學研究表明
成人(教師和家長)如果能夠對孩子表現出關心、疼愛
能夠敏銳地捕捉幼兒的需求并給予積極的反饋
幼兒的順從、合作行為就會增多
如果成人(教師和家長)經常呵斥、批評孩子
在情感上對他們比較冷漠
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甚至不關心他們的需求
孩子就會更多地表現出不合作、不聽話的行為。
(圖源自網絡)
因為幼兒從小自尊心就很強,當他們在親子關系、師幼關系中感受不到關愛、敏感、尊重和平等的時候,就會出現成人越不讓做什麼他們就越要做什麼的情況。
因此,要讓幼兒“聽話”,要培養幼兒的自控力
就要從小有意識地滿足幼兒這方面的需求。
(圖源自網絡)
Tips2:令行禁止:要求做的必須做,要求不做的一定不做
漢朝劉向的《說苑·指武》有言:“令行禁止,王者之師。”
意思是指:“下令行動就立即行動,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這樣的隊伍才有戰鬥力、才能打勝仗。”
(圖源自網絡)
這種軍隊管理的思路用在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特别是自制力培養方面也尤為有效
因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 “趨樂避苦”
(圖源自網絡)
自控力則要求個體要控制當前的欲望以實現長遠目标
這對及時行樂的孩子來說
要讓他們自主地擁有自制力是不太可能的
(圖源自網絡)
因此需要家長的介入
家長在生活中必須要非常明确地告訴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該這樣做、哪些事該那樣做
并且要讓孩子建立一個基本認識
(圖源自網絡)
今天的分享,您學到了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觀點哦[比心]
小情境 大學問
在生活中發現教育的秘密
##家庭教育###孩子自制力差應該怎麼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