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大成本制作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第一部通常叫好又叫座;第二部雖然故事略顯平淡,但在大量資本湧入依舊能收獲不少票房;而萬衆期待的第三部已經有了“炒冷飯”的嫌疑,能再一次壓榨出現象級的票房不假,但整個系列就戛然而止,沒有後續了。即使有不信邪的導演強行拍攝第四部,也有極大的可能是“狗尾續貂”。對此,我願稱之為“電影事不過三定律”。
“電影事不過三定律”背後的原因我們之後再分析,但實際上這個“事不過三”的現象在數碼産品領域也常常出現:第一代産品橫空出世,驚豔了用戶;第二代産品出于對利潤率的考慮往往隻會在第一代産品的基礎上進行一下小修改,同時也需要向更大的市場做出一些細節上的妥協。至于第三代産品?用戶可能早已厭倦了原本的套路,如果再不主動求變的話,很有可能會被其他新興的競品超越。
那麼問題來了,已經推出到第五代的索尼旗艦頭戴式降噪耳機WH-1000XM5,能否打破“事不過三”的魔咒呢?
全新設計帶來了絕對的舒适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這次的耳機明明排到XM5了,為什麼還要考慮“事不過三”的事情?這其實是因為WH-1000XM5系列的前身,其實是來自索尼音頻MDR系列的MDR-1000X。這款頭戴式降噪耳機一經面世就憑借極強的主動降噪能力驚豔了全球用戶,同時也正式打響了索尼在高端降噪耳機領域的第一槍。
為什麼要說到6年前發布的MDR-1000X呢?因為從MDR-1000X到上一代WH-1000XM4,這幾代産品在外觀上其實都沒有太大變化,僅在顔色上和表面處理上有些許改變。一脈相承的設計理念極大地提高了這個系列的品牌識别度,一眼就能識别出這是索尼的耳機。此外,相似的人體工學設計也能保證每一代耳機都能擁有出色的佩戴舒适度。
于是在WH-1000XM5身上,索尼第一次修改了該系列的設計風格:高端大氣的香槟金配色得以保留,但耳機放棄了曾經的内折收納結構,改用了全新的内翻平放收納方式。折疊結構的修改讓WH-1000XM5可以大幅收窄頭梁和耳機連接結構的體積,讓耳機外觀更簡潔之餘也讓耳機大幅減重,重量低至250g。作為對比,蘋果的頭戴式降噪耳機AirPods Max重量高達384g。
可能是索尼也認為夏天使用包耳的耳機不舒服,在WH-1000XM5上,索尼也改用了更先進也更舒适的新型柔軟減壓型皮革和天鵝絨耳罩相比,這種皮質耳罩不僅能更貼合用戶頭部、減少頭戴式耳機壓耳朵的情況,同時還更為透氣,也更容易打理。
值得一提的是,WH-1000XM5的頭梁轉軸也改用了現在流行的無級調整結構,可讓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頭圍和實際佩戴習慣随心調整耳機的大小。不僅佩戴更為舒适,而且也能起到更好的隔音效果。隔音具體有多好呢?好到小雷的同事在拍攝時經常聽不清我在說什麼,即使當時耳機根本沒開啟電源。
一如既往的優秀降噪性能長按電源鍵開啟WH-1000XM5電源,輕按NC/AMB鍵切換到降噪模式,在熟悉的提示聲後,索尼又一次向大衆展現了極為出色的降噪能力。其實在四代、甚至是三代産品面世時,索尼的降噪能力已經超越了自己在消費級降噪耳機的“宿敵”。其降噪水平之高甚至那個統治降噪耳機多年的競品品牌被迫轉變路線,将主打賣點改為佩戴舒适性。
而WH-1000XM5在上一代産品的基礎上,再一次強化了自己的降噪能力:在高性能集成處理器V1的調度下,WH-1000XM5的8麥克風收音陣列可以無死角捕捉外部噪音并運算生成噪聲樣本,從而降低HD降噪處理器QN1的運算壓力。在HD降噪處理器QN1和高性能集成處理器V1的共同協作下,雙芯驅動的WH-1000XM5能将降噪能力提升至全新的水準,以更精湛的技術回應更激烈的市場,相信這就是WH-1000XM5能在降噪領域傲視群雄的自信來源。
具體來說,WH-1000XM5的降噪效果不再是像過去的索尼降噪耳機那樣“讓你一頭紮進水裡”,而是把你帶到一個空曠的戶外空間,然後把周圍嘈雜的聲源單獨“靜音”了一樣。更高效的降噪策略讓耳機可以更智能地根據外部噪聲強度、特點來調整自己的反相音頻,從而避免降噪耳機耳壓帶來的不适。
但即使是索尼引以為傲的降噪技術,也無法完全避免降噪耳機的“通病”。受聲學原理的限制,降噪耳機可以有效地過濾中和低頻噪聲,但對中高頻人聲的消除效果,隻能說差強人意。對于低頻噪聲,WH-1000XM5可以将飛機客艙内發動機的噪聲降低成風扇、空調的聲音。但對于地鐵内的交談聲和高頻摩擦聲,WH-1000XM5能将聲音處理成遙遠的地方有人說話的強度:用心聽的話能捕捉到細微的聲音;但如果不專門留心“竊聽”,即使耳機内不播放任何音頻内容,也能實現别人“隻張嘴不出聲”的降噪效果。
但如果你确實需要和對方交談,索尼依舊保留了智能免摘對話功能:當耳機識别到對話、或用右手蓋住右側觸控區時,耳機會自動暫停音樂并主動捕捉對話的聲音,聲音聽起來比不帶耳機直接說話都還要清晰。
另外,WH-1000XM5還能通過傳感器自動識别耳機的佩戴狀況,根據發型、眼鏡等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降噪優化。同時内部的氣壓傳感器也會根據不同的海拔、氣壓狀況調節降噪效果,從而降低降噪對耳機聲音的影響。
聽起來“不索尼”的索尼耳機不過說到聲音,WH-1000XM5的聲音表現可能會讓不少索尼耳機的老用戶感到意外。這次WH-1000XM5改用了索尼新開發的30mm動圈單元,其中圓頂采用了碳纖維材料。賬面上看,新型驅動單元重量更輕,驅動時響應應該也更為靈敏,可以帶來更好的高頻表現。此外源自Walkman的鍍銅電阻和優化電路布局的方案也應該能帶來更好的聲音細節。
但可能是索尼考慮到前幾代産品都有低音過強,需要自行調整EQ的情況,這次WH-1000XM5的低頻下潛明顯沒有過去産品那麼明顯,同時中間段也顯得有些擁擠,盡管人聲依舊可以輕易捕捉,但中部的樂器聽起來有些發虛,“電子味”較為明顯,和“點到即止”還差了一點。小雷另一位同事試聽過後甚至認為“這不像是索尼的聲音”。
不過好在App中提供了豐富的調整選項,簡單調整後,WH-1000XM5的聲音素質還是非常有保證的。無論是不插電的小型現場還是精心調整的流行單曲,WH-1000XM5都能輕松應對。此外,WH-1000XM5相較于過去在聲場和定位感方面有着明顯的提升。真正要找缺點的話,我個人認為WH-1000XM5在管樂的演繹上有些不夠圓潤,常聽古典的朋友可能需要稍加留意。
總結如果從産品整體來看,WH-1000XM5依舊是一款非常出色的降噪耳機。無論在佩戴舒适度、降噪能力和聲音表現的維度來看,索尼WH-1000XM5都是出類拔萃的優秀産品。那麼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索尼WH-1000XM5,打破了數碼産品的“事不過三”定律嗎?
答案在我看來是肯定的。
曾幾何時,降噪耳機隻不過是“功能性”耳機的一種,它的唯一職責就是降噪。至于音質和佩戴舒适度大家并不在乎。直到MDR-1000X的出現,這種又好聽又降噪的頭戴式耳機才正式進入大衆視野,降噪也就此成為了非Hi-Fi玩家在選購耳機時會主動考慮的一個因素。
但在完成了降噪這項功能的普及後,WH-1000XM5也遇到了自己的命運十字路口。在多年的發展後,降噪耳機的降噪能力已經出現了發展瓶頸:為了消除最後1%的噪聲,品牌可能付出百倍的額外成本,而這樣的産品策略顯然沒辦法在消費市場獲得認可。
近幾年長途飛行市場受疫情沖擊幾乎停滞,那些原本為了長途旅行而設計的頭戴式降噪耳機也必須轉型。索尼WH-1000XM5除了需要鞏固自己原有的高端降噪耳機市場,同時也需要新的使用場景。而從索尼這兩年的耳機布局來看,降噪耳機的日常使用場景毫無疑問是索尼降噪耳機的下一個戰場。
不同于旅行的強降噪需求,日常生活中的降噪場景更為複雜:工作時我們希望消除室内的嘈雜,但又需要和同事正常交流;地鐵車廂裡我們希望隔離運行的轟隆聲,但又不希望錯過車廂報站的聲音。更複雜的降噪場景對降噪耳機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而在索尼出色的降噪能力和優秀的AI智能降噪場景,正是索尼對新時代降噪場景給出的答案。
至于今天的主角索尼WH-1000XM5,毫無疑問,它是索尼降噪三部曲完美謝幕後,索尼降噪耳機“重啟宇宙”耀眼的全新起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