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日前揭曉,作為中國科技界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獎。其中,12位已經故去,他們當中,最年長者98歲,最年輕者69歲,平均年齡接近91歲。
雖然術業有專攻,但毫無疑問,這些老者中的每一位,都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有力推動着社會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向推動時代發展的大師們,緬懷緻敬!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數學家
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吳文俊81歲。
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其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在拓撲學領域,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系式被稱為“吳公式”。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
吳文俊曾提出東方數學的“使命”問題,并用其一生來解答。如今,人工智能在政策的春風下蓬勃發展,“東方數學的使命”找到了最好的演武場。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
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王選64歲,是迄今為止該獎項最年輕的的獲得者。
王選被譽為“當代畢昇”。他長期緻力于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開發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并形成産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我國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用盡一生探索創新,王選在遺囑中寫道:人總有一死。我将盡我最大努力,像當年攻克科研難關那樣,頑強地與疾病鬥争,争取恢複到輕度工作的水平,我還能為方正,尤其是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黃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物理學家
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黃昆82歲。
作為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黃昆從理論上預言了與晶格中雜質有關的X光漫散射,被稱為“黃散射”,并在六十年代獲實驗證實。他的多聲子躍遷理論,以“黃-裡斯因子”而著稱于世。他的理論對信息産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并産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身患疾病的黃昆仍然堅持每天上午去研究所,和年輕人交流探讨,或者翻閱資料,處理文件。一生不事張揚,一生默默耕耘,為科技事業鞠躬盡瘁,他在人們的心目中銘刻下了四個大字:“真人”黃昆。
劉東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地球環境科學專家
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劉東生86歲。
劉東生在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紀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地質學、青藏高原與極地考察等領域,尤其在黃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他使中國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居于國際地球科學前沿,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60年如一日,他潛心地學研究,把黃土看成自己的生命。他說:“我不需要外國人來承認我,我們對祖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就好。我們對黃土區的老百姓無愧。我們吃了他們的饅頭,我們給他們做了工作。”
葉笃正(1916年2月21日-2013年10月16日),氣象學家
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葉笃正89歲。
他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提出大氣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大氣運動的适應尺度理論,并積極倡導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系的全球變化研究,對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畢生治學氣象,笃信以事實服人,耄耋之年仍“笑攬風雲動”。葉笃正曾在87歲時堅持實地考察羅布泊。他也教育學生不迷信權威:“說‘不’的學生好,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我也能從他的思想中受益。”
吳征镒(1916年6月13日-2013年6月20日),植物學家
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吳征镒91歲。
他是我國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在他的考察下,我國摸清了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他提出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野生種質資源庫”,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作出了傑出貢獻。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說出每一種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種植物的習性、聽懂每一種植物的語言、理解每一種植物的情感,那麼吳征镒一定是其中一個。“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是他一生的寫照。
闵恩澤(1924年2月8日-2016年3月7日),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獲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闵恩澤83歲。
闵恩澤被稱為“中國催化劑之父”,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
闵恩澤非常喜歡《西遊記》的主題歌,說這首歌體現了兩種精神,一種是“我挑着擔、你牽着馬”各盡所能的團隊精神;另一種是“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鬥罷艱險又出發,又出發”那種不懈追求、堅持到底的精神。這也正是闵恩澤創新之路的寫照。
徐光憲(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化學家
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徐光憲88歲。
他在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稀土理論和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學貢獻。他發現了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在20世紀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級萃取理論。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稀土分離工業,使我國實現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産和應用大國的飛躍。
徐光憲常說,做研究工作如果沒有國家的需要,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科學研究應該時刻關注國家目标”。
王忠誠(1925年12月20日-2012年9月30日),神經外科專家
獲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王忠誠83歲。
他是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神經外科專著《腦血管造影術》;率先在國内采用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神經外科手術“禁區”,解決了許多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在半個世紀的醫學生涯中,他為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發展壯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創新性貢獻。
病重的前幾年,王忠誠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内蒙古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症,為當地培養研究生。他常對學生講:“我希望你們拿起手術刀,在世界神經外科狀元榜上不斷刻上‘中國’兩個字。”
谷超豪(1926年5月15日-2012年6月24日),數學家
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谷超豪83歲。
在當今核心數學前沿最活躍的三個分支――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及其交彙點上,谷超豪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八十多年的人生曆程中,他的科學研究事業始終與中國革命建設事業、教育事業緊密相連。
谷超豪先後涉足三個數學分支,除了應國家之所需,還有一個原因是為後人開路。他的學生曾說:“他帶着大家探索、開路,而等找到了一條通往金礦之路後,他就把金礦讓給跟随他的年輕人去繼續挖掘,自己則帶着另一批年輕人去尋找另一個金礦。”
師昌緒(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201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師昌緒92歲。
師昌緒一直緻力于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工作,在國内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的成果使我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台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該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迄今為止已大量應用于我國戰機發動機。
大半個世紀,師昌緒投身科學事業,矢志報國。“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師昌緒常說的這句話,凝聚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知識分子的赤子情懷,歲月如炬,他一生燃燒。
謝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加速器物理學家
2011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時,謝家麟91歲。
謝家麟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名字,和一系列加速器的頂尖技術連在一起:世界上第一台醫用電子加速器、中國第一台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近一個世紀的科技人生,他以2項世界原創、3項填補國内空白的科研成果,為我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從無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對于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謝家麟謙遜地說:“我隻是很一般的平常人,不聰明也不能幹,我能獲獎說明一個人不管資質怎麼樣,隻要不斷努力就能取得成就。”他也曾說過: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
2008年,第58605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劉東生星”;2009年,第17144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谷超豪星”;2010年,第48636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黃昆星”;2010年,第30991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闵恩澤星”……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忠誠笃行、奉獻一生的中國“脊梁”,中國的科學技術才得以一步步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國的各項事業發展才有了更加堅實的智力支撐。
12位科學大家,在科學的宇宙裡,你們都是永不隕落的“星”。(文/聶晨靜,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網、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