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初中厭學會直接導緻學習成績下滑,甚至會染上很多不良習慣,成為危害社會的“不穩定因子”。而改變這種狀況,不能隻靠初中生個人,更多的要靠家長。如果家長能做好以下3件事,就有希望讓孩子愛上學習。
第一件事:找出原因,進行相應的調整
初中是小學向高中的過渡階段,知識點比小學增加了很多,難度也大了,再加上要參加中考,不少孩子都感受到了學習壓力。有些孩子,因為在學習上遭遇了很多困難,長期情緒低落,漸漸變得厭學;也有一些孩子,因為考試成績經常排在班級靠後位置而變得厭學。
孩子厭學,除了學習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同學、老師等方面的原因。比如有些孩子長期受父母觀念影響,不喜歡學習;有些孩子,進入初中後與同學關系緊張,所以不想去學校,讨厭上學;有些孩子,因為初中教師不像小學教師那樣照顧他(她),便對老師産生厭恨心理,以至于不想上學。
找出了孩子厭學的原因,好比是醫生找到了病人的症狀,剩下的就是對症下藥了。不過要強調的是,改變孩子厭學的狀況,不能太急,用藥不要過猛,要緩緩為之,慢慢來,防止孩子出現“不适”症狀,引起反作用。
第二件事:培養興趣,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
當找到了原因,做出了相應調整之後,就要着手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
興趣是人們開展活動的最大動力之一,如果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積極地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而要想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首先家長本人要對學習很有興趣,平時家長要陪孩子看看書,偶爾與孩子讨論一些閱讀感想;在旅遊的時候,多跟孩子聊聊曆史、地理和當地的文化。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喜歡學習,孩子大多都對知識抱有極大的興趣。
其次家長要想辦法設計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人們對快樂總是沒有抵抗力的,他們會被快樂牽着鼻子走,并因此“上瘾”,十幾歲的初中生尤其如此。
第三件事:科學引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科學引導,很多家長因為對孩子實施“放養”政策,不了解孩子的真實學習狀态,也不引導孩子正确認識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導緻孩子接連遭遇挫折,進而失去自信心。
家長要幫助孩子合理規劃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引導孩子養成閱讀和思考的習慣,不要一下班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刷視頻,要花點心思陪伴孩子,并研究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讓孩子從學習中得到成就感,以提升自信心。一旦孩子有了自信心,他們就不再強烈地排斥學習,他們對學習的态度也會漸漸從讨厭變為喜歡。
一般來說,初中二年級是孩子厭學的高發期,原因大概有兩個:一個是初一知識承接小學,内容相對簡單,學習壓力不大,很多孩子跟小學一樣邊學邊玩,成績也不差,因此對學習還有一些自信,但到了初二,學習難度增加,老師的教學節奏也在加快,一些孩子成績下滑明顯,慢慢地開始讨厭學習;另一個是大多數孩子在初一時情緒比較穩定,但到了初二就進入到“叛逆期”,情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更不服管教、更自負或更自卑。
于是,在很多中學,初二會出現大範圍的“斷層現象”,學習自覺性高、情緒穩定、執行力強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好;自覺性差、學習效率不高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差,兩極分化明顯,“中間生”越來越少。
事實上,孩子厭學,大多是自身心理狀态和客觀存在的學習困難共同作用的結果,家長在找尋問題根源時不能簡單地看待這個現象,而是要認真思考、不斷調整。或許家長的努力不能讓孩子成為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但一定會避免“孩子因厭學走向極端,偏離正常成長軌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