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非洲是一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這裡缺少水資源,土地非常幹旱,卻也不影響它生活着各種各樣的特殊生物。
這個地方,白日氣溫高達42攝氏度,土地皲裂斑駁,沒有河流,隻有無邊無際的沙漠。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有一種生物努力的在此處進行繁衍。
說到非洲的動物,大多數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響尾蛇、蠍子以及沙漠狐這樣的動物,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動物卻非常神奇,它是一種魚,還被人們稱為“不死神魚”。
一般情況下,魚是不能離開水的,就連兩栖動物娃娃魚,也需要在水邊才能生存,而非洲卻有一種魚,它可以不需要水,也不需要吃東西,就能生存個三年五載的,這就是—非洲肺魚。
非洲肺魚
非洲肺魚可不止非洲有,在澳洲、南美洲這樣的熱帶地區,也有肺魚的存在,非洲肺魚是一種以肉為食的魚,它們眼神不太好,一般來說都是以嗅覺來辨認獵物所在的方向,因此它們嗅覺十分靈敏。
肺魚與其他魚有很大的區别,一般的魚都離不開水,且在水裡的時候,它們會将鰓片打開來用鰓片上的小血管來進行空氣的流通,再由鰓小片的薄壁往水裡輸送二氧化碳,剩下的氧氣會被吸收到體内,以此來完成呼吸。
但非洲肺魚就很獨特了,它們不止長了鰓,還長了肺,不過将其叫作“肺”還是不太準确的,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上來說,那是“鳔”。
這些“鳔”對于肺魚有着重要作用,它們直接連接着魚的食道,讓肺魚能夠直接呼吸空氣,就好像人的肺一樣,不需要像其他魚一樣進行任何轉換。
非洲肺魚的“肺”
不過,肺魚在生存時,更加适應于用鳔呼吸,因為這樣所吸收到的氧氣更加充足,但經過時間的推移,肺魚因為用鰓呼吸的次數太少,所以導緻鰓功能逐漸退化,以至于現在,肺魚要是長時間的待在水中,無法用鳔呼吸的話,很可能會溺水身亡。
這樣獨特的身體構造,使得肺魚非常耐幹,它們在幹旱的非洲居住時,隻需要鑽進濕濕的泥土裡,就能生存很久很久。
當泥土裡最後的水分也蒸發之後,肺魚自身就會分泌出一種黏液,這種黏液能夠幫助肺魚不會出現表面幹裂的現象。
肺魚的軟組織也很獨特,更加偏向于兩栖動物的組織結構,肺魚在幹旱時,通常會将自己調整到“待機”模式,待機時間長達半年。
在待機模式期間,肺魚隻會在泥土中睡覺,不吃也不喝,能夠維持3—5年的生命體征。
等到環境沒有那麼惡劣和幹旱了,它們才會從泥土裡鑽出來,接受水的滋潤,再開始覓食。
而且,據科學家研究,肺魚在休眠狀态時,它是全身細胞都在休眠,就連心跳也是停止的,就好像死了很久又複活了一樣。
那麼,在休眠時,肺魚不吃東西難道不會餓死嗎?實際上,肺魚在休眠狀态下,它會将自己的肌肉和脂肪當作事物,用以維持生命體征。
人類與非洲肺魚的淵源
衆所周知,非洲是一個極其幹旱的地方,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挖掘地下水來維持生命,于是在一鋤頭一鋤頭的挖掘下,肺魚就出現在了人類的視線中。
時間一長,人類與肺魚的交際也就變多了,然後人類發現,肺魚在把自己埋進泥土裡時,會在上方留出一個小孔用來呼吸,就像海邊的蛏子一樣。在沙漠上尋找這樣的小孔,一挖下去,肯定能挖出肺魚。
于是,肺魚就成為了當地居民的盤中餐,不過,肺魚因為長期待在泥土裡,肉質其實是不怎麼鮮美的,但在物資匮乏的非洲,能有這樣的食物已經是難得了。
因此,肺魚如今已經成為了當地居民非常喜愛的一種食物,在市場裡,随處可見肺魚的身影。
除此之外,肺魚還有一個悲劇的下場,那就是砌牆。在人類發現肺魚并以其為食後,肺魚的生存環境就很艱難了,本以為這就是它最慘的地方,卻沒想到還有更慘的。
非洲土著居民在建造房屋時,因為能力有限,所以不會使用鋼筋以及混凝土,他們隻會照着老方法,尋找濕潤的泥土來建造房屋,在泥土成型曬幹後,一座房子就建好了。
那麼這時候,肺魚就太危險了,在非洲地區,濕潤的泥土太少,一般都是肺魚的藏身之地,于是在居民沒有注意的情況下,肺魚就被人們砌到了牆裡面。本來想熬過旱季再出來的肺魚,就這樣出不來了。
關于肺魚被砌牆,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也就因為這個故事,肺魚還叫“杜茲肺魚”。
在距非洲撒哈拉沙漠不遠處的利比亞東部,有一個叫杜茲的偏遠農村。當地一個居民在建造房屋時,到已經幹旱的河床中找到許多淤泥,并用它們做成一座土坯房。
居民在家中正常生活了四年,不料杜茲突逢暴雨,把他的房子給沖垮了,牆的泥土也散落在四處,這時,一坨泥土突然動了起來,仔細一看,那是一條隻有半截的非洲肺魚,它全身帶着泥土,頂着雨水,默默的用鳍在淤泥中爬行,最終爬回了河中。
可見,非洲肺魚的生命力有多麼頑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