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氣候變化計劃的國際協議與框架

氣候變化計劃的國際協議與框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9:47:51

氣候變化計劃的國際協議與框架?【環球視野】作者:胡玉坤(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氣候變化計劃的國際協議與框架?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氣候變化計劃的國際協議與框架(挑戰與機遇并存)1

氣候變化計劃的國際協議與框架

【環球視野】

作者:胡玉坤(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在新冠與氣候變化雙重危機的夾擊之下,重塑一個更健康更綠色的世界已是國際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幾乎所有國家一緻通過了新氣候議程。但要将承諾化為現實,則面臨重重挑戰。

1.大流行病與環境災害疊加的雙重危機

棘手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沖擊。自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危機此起彼伏,一些貧困人群和脆弱社區備受打擊。世衛組織網站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8日零時14分,全球确診病例達到2.71億例;死亡病例達到533萬例。新冠病毒不啻為當下人類的“頭号公敵”。

人類尚未走出疫情的陰影,更為頻繁且強烈的熱浪、洪水、龍卷風、幹旱、野火等諸多極端氣候現象便接踵而至,在全球各大洲輪番上演。2021年6月,一場“高壓鍋”式的熱浪席卷了北美西海岸,在美國和加拿大吞噬了數百人生命。除了德國和比利時的緻命洪水,創紀錄的特大暴雨7月份侵襲了我國鄭州。這座中部城市一個小時的降雨量超過了200毫米,一天的雨量幾乎等同于常年一年降雨量的平均數。這幾個舉世震驚的災難僅是全球氣候變化趨勢的一個折射。就像新冠病毒的幽靈仍在人們身邊徘徊一樣,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後果也不時發生。與新冠病毒作鬥争的人們,不得不同時在另一條戰線與極端氣候現象作戰。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然成為全球的最大風險。不管是人類健康抑或地球健康,均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嚴重負面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8月推出的第六份評估報告《2021年氣候變化:物理科學的基礎》,以更确鑿有力的數據拉響了警報:即便在碳排放大幅削減的最佳情勢下,全球氣溫升幅也有可能在20年内(即2040年前)達到或超過1.5攝氏度的“臨界點”。換句話說,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機會之窗正在快速關閉。基于60多國234名科學家簽名并獲得195個國家政府批準的這份權威報告還警告說,地球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今天所做出的選擇。很顯然,遏制全球變暖不光是關乎子孫後代的一個可持續發展問題,是當下這一代就不得不直面的嚴峻考驗。

新冠肺炎疫情損失巨大,這般規模的災難,讓人類不堪承受。層出不窮極端氣候事件緊緊相逼,人類不可能坐等疫情終結後再起而努力,果斷迎戰雙重危機的全球行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重塑人類與地球未來的新承諾

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被迫推延一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屆締約方會議(COP26)被寄予了厚望。在英國格拉斯哥揭幕的這次峰會,系國際社會首次對裡程碑般的《巴黎協定》進行評估。在2015年的巴黎峰會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破天荒地做出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承諾。然而,最為棘手的實施細則和氣候融資等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

新近的各種科學證據均揭示,整個地球正在不可逆轉地升溫。難怪本屆大會主席阿洛克·夏爾馬在開幕式上鄭重強調,這次峰會是按《巴黎協定》目标将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攝氏度範圍内的“最後和最佳希望”。約200個國家的元首或談判代表以及近4萬名環保人士齊聚格拉斯哥。由于磋商極具挑戰性,峰會不得不延期一天才(于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落下帷幕。COP26在多個維度推進了巴黎大會的未竟事業,并發布了名為《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聯合公報。概括起來其新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這次峰會維持并明确定下了将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以内的目标。較之巴黎峰會确定的“将全球升溫控制在低于工業化前2攝氏度的水平,最好将其限定在1.5攝氏度”的目标,顯然進了一步。新近的科學證據确鑿無疑地揭示,1.5攝氏度是保護人類免受更大氣候災難的一個阈值。

第二,經過6年的艱難談判,姗姗來遲的《巴黎協定》規則手冊(Rulebook),即協定的實施指南包含建立全球碳市場框架的規則等落實細則終于敲定。這算得上是圓滿完成了本次峰會的核心目标之一。

第三,《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呼籲締約方加速努力“逐步減少”有增無減的煤電,逐步取消對化石燃料的補貼。這堪稱聯合國締約方大會史上首個明确提及減煤的協議。另有40餘國做出了2050年前逐步淘汰煤炭的承諾。直接瞄準了導緻氣候變化的“元兇”煤炭,無疑是實現全球升溫1.5攝氏度目标的關鍵所在。這幾個舉動多少讓世人看到了煤炭行業巨大轉變的曙光。

第四,《公約》用較大篇幅闡述了“損失”(loss)和“損害”(damage)問題,敦促對碳排放負有最大責任的富裕國家等相關方面,為緻力于解決與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相關的損失與損害活動提供增強和額外的支持。

第五,含美國和中國在内的100餘個國家宣布加入了《關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領導人宣言》,承諾在2030年之前停止和扭轉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森林對于清除空氣中的碳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舉有益于保護林木、社區和自然栖息地。

第六,會上正式啟動了由美國和歐盟牽頭的《全球甲烷承諾》,決定攜手努力,到2030年将甲烷排放量削減30%。甲烷是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迄今,該承諾簽署國已逾百個。

第七,中美兩國發布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承諾在随之而來的決定性十年中攜手努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中美關系緊張之際,能通過這麼一個氣候合作協議不能不說是令世人欣喜的一個亮點。

最後,鑒于各國的“氣候雄心”不足,與最晚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的目标存在較大的差距,締約方同意明年重返談判桌進一步磋商更大的減排幅度,并在2022年底之前達成新的排放目标。

上述一攬子的國際行動,不管是吹響了結束燃煤時代的号角,着手解決毀林和甲烷問題,抑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融資的承諾,皆釋放了積極的信号。這些舉措為全球後續行動鋪平了道路,也由此開啟了未來十年全面落實《巴黎協定》的新征程。

3.減緩與适應舉措及其落地的重重挑戰

這次多邊氣候峰會已塵埃落定,然而,應對氣候危機的最新方案并不盡如人意。為了将全球變暖控制在1.5攝氏度以内這一長遠目标,各國急需在未來十年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半,并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排放。按《巴黎協定》,締約方每五年須提交反映出其應對氣變努力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目标。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氣候觀察網提供的數據,截至11月25日,已有151個國家提交了新版或更改版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标(占全球碳排放總量八成以上),其中91個國家調低了其2030年碳排放目标。

然而,各國提交的減排雄心遠不足遏制已經失控的全球升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峰會前夕發布的《2021排放差距報告:熱火朝天》揭示,各國新氣候承諾,并結合其他緩解措施,将使世界步入到本世紀末全球升溫2.7攝氏度的軌道。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的目标,并将導緻地球氣候的災難性變化。國際能源署(IEA)在峰會期間也悲觀地預測,假如按COP26的氣候承諾,即便全部得以兌現,世界隻能步入全球變暖1.8攝氏度的軌道。

至于限制煤炭議題,《格拉斯哥公約》隻輕描淡寫地表述為“逐漸減少”而非“逐步淘汰”。再者,領導人們雖同意停止對石化燃料的補貼,卻未能設定取消補貼的時間表,以至于減排這個遏止全球暖化“最快速、最可行”的舉措被沖淡了。

《巴黎協定》确定了到2020年為發展中國家每年聯合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用于減緩行動,這本是以較低成本協力遏制全球氣候變化的一種重要途徑,但迄今一直難以到位。本次峰會盡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進一步,承認并着手處理氣候融資問題,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公約》僅敦促發達國家締約方在2025年之前緊急全面實現1000億美元的目标。對“損失”和“損害”問題雖着墨較多,而且提到要展開對話,但卻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這都使格拉斯哥峰會的成效大打折扣,也令已頻繁遭受氣候變化危害的脆弱國家感到無奈而沮喪。不能不說,這也是國際社會全球領導力有限的一個折射。

通過艱難的多邊談判達成了國際共識,僅僅是故事的開始。撇開《公約》提出的新挑戰不說,由于《公約》不具有法律約束力,承諾與落實之間能否無縫銜接,還有賴于各國領導人強大的政治意願、決心和魄力。鑒于聯合國締約方大會并沒有正式的執行和問責機制,也無法對未實現目标的國家進行懲罰。各個國家自主貢獻的提出及其落實主要靠各個國家相互之間、公民社會組織及公衆的施壓和監督。

就減排而言,巴黎氣候峰會至今6年過去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速度在明顯加快,然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幹預行動卻很遲緩。減緩承諾與實際履行之間存在着嚴重脫節。科學家們近來推算,若按照目前減排速度,能源系統需150多年方能完全脫碳。

适應方面也可以說乏善可陳。以醫療衛生系統的氣候抗逆力與低碳轉型為例,氣候變化影響健康的确鑿證據盡管越來越多,但各國做出的适應性反應卻極不相稱。據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10月20日發布的《2021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為健康的未來發出紅色預警》,2020年,166個國家中有104個(占63%),其衛生應急框架的實施程度不高,對于應對不斷升級的大流行病風險和氣候相關突發衛生事件風險皆缺乏應有的準備。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且不斷升級的氣候危機,更具雄心的國際目标必不可少。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COP26閉幕後專門發表的聲明中警告:“我們脆弱的星球正命懸一線。我們仍在敲打氣候災難的大門。現在是進入緊急模式的時候了——要不然我們達到淨零的機會本身将歸為零。”毋庸說,人類戰勝氣候危機正處于一個關鍵性的十字路口。

4.陰霾之下的希望之光

有了得到一緻認可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若加上各國氣候雄心與實施力度的升級,全球溫控1.5攝氏度尚存希望。但要駕馭已失控的局勢,世界各國政府必須攜手企業、民間社會組織等在生産和生活各個領域發起一場全方位的革命性轉變。

少數國家在追求綠色低碳的道路上已走到了前列。以英國為例,2012年英國電力的40%來自煤炭,但目前所占的比例還不到2%。英國已承諾最晚在2024年完全淘汰煤電,也是第一個将最晚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碳排寫入法律的一個主要經濟體。英國還宣布最晚在2030年之前停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車,這使英國有望成為七國集團中汽車和工具車脫碳最快的國家。為了踐行氣候承諾,英國政府已推出了綠色工業革命《十點計劃》,主要将聚焦清潔能源、交通、大自然保護及創新技術等。

格拉斯哥峰會的參會者囊括了各界名流包括商界、企業界和金融界人士。在國際發展舞台十分活躍的國際慈善界巨頭比爾·蓋茨便是主角之一。他20年前投身于全球健康事業,10年前便開始兼顧最具挑戰性的氣候課題。峰會後,蓋茨滿懷希望地談到“氣候對話已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而且越來越好”。他觀察到了國際氣候對話的三大利好轉變:第一,清潔能源創新在國際議程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第二,私營部門正與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一道發揮核心作用;第三,氣候适應的能見度更高了。正如蓋茨新書《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我們已擁有的解決辦法和我們需要的突破》中洋溢的樂觀基調。他在書中提出的藍圖和對策既樂觀進取,亦十分務實。為了将理念付諸實踐,蓋茨正身體力行地參與到清潔技術等氣候智能型科技創新項目的投資中。

像蓋茨一樣,越來越多私有部門和私人企業家加入了拯救地球的行列。由三位前NASA科學家2010年在舊金山創建的星球公司(Planet),便是令人振奮的一個創新例子。該公司擁有約200顆環繞地球的成像衛星,每一天都能對地球整個陸地表面進行一次高分辨率的掃視。這些衛星配上人工智能後如虎添翼,能精準追蹤和監測世界各地熱帶雨林、樹木、農田、珊瑚礁乃至煙囪排放的現狀及動态變化。有的甚至能近距離清晰顯示誰非法砍伐哪片樹木,哪些工廠違反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規定等等。愈來愈多公司企業正緻力于新的清潔能源的研發。全球一些大型汽車制造商正朝淘汰污染車輛,隻生産電動或混合車型的方向轉型。

對地球變暖危險性的認知與意識的不斷提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與極端氣候事件的疊加,催生了新一波史無前例的國際行動。為了實現健康和綠色的複蘇,除了無數環保人士,作為健康衛士的衛生工作者也承擔起了拯救地球的使命。含世界衛生組織在内的全球衛生界發起了一系列氣候行動。一些大牌學者紛紛撰文,為避免氣候災難獻計獻策。基于國際合作的有關氣候變化與健康的重磅報告紛紛面世。一些大型企業也紛紛制定了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标。2021年的物理學獎破天荒頒給了在全球變暖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兩位氣候學家。

形形色色的社會運動正在不斷壯大,各方氣候力量正在集結。聯合國氣候行動高級别倡導者發起的“奔向零碳”(RacetoZero)和“奔向韌性”(RacetoResilience)等全球運動方興未艾,在世界範圍内吸引很多人投身于氣候之戰。像各種冠名的淨零排放聯盟等國際組織紛紛破土而出。形形色色的“淨零”倡議活動也層出不窮。

世界各地青年一代對氣候事業的熱忱、勇氣和擔當給了世人莫大的信心。在全球各地,越來越多青年領袖脫穎而出。在格拉斯哥峰會前夕的10月28至31日,在這裡也召開了完全由青年人主導的第16屆聯合國青年氣候變化大會(COY16)。這為年輕一代的賦權、能力建設及政策培訓等提供了重要平台。會後随即發布了一個70餘頁的《全球青年立場聲明》來表達世界青年的心聲和訴求。凡此種種,都為全球抗擊氣候變化帶來了巨大希望。

簡而言之,應對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這一嚴峻挑戰,光有國際承諾和共同願景是遠遠不夠的。不管窮富,任何國家都不可以高枕無憂,哪個國家也不能置身事外。人類既沒有猶豫彷徨的時間,也沒有觀望的退路。全世界所有國家必須擰成一股繩趕緊調轉航向,不僅要信守諾言采取協調一緻的切實行動,而且還必須加快行動的步伐。

新近一輪國際努力無不凸顯了應對氣候危機的嚴峻性和急迫性,也彰顯了具有示範意義的最新信号。借助此次峰會的勢頭,相信世界各國都會在減緩和适應的各條戰線同時開戰。更何況,由科技創新引領的一場綠色低碳革命正在悄然來到。倘若政策和技術與時俱進地有力加持,那麼,我們有理由對這個峰會達成的國際氣候議程乃至綠色未來持樂觀的态度。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23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