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說起唐代的詩人,就不能不說李白和杜甫。
單單就古詩詞方面的造詣,他們就可以傲視群雄,畢竟能從那麼多的詩人中,将詩仙和詩聖拿到手,這本事可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本事寫出來的。
那麼如果讓李白和杜甫分出個高低,您認為誰更勝一籌呢?
想必不少人會說李白,因為李白在名氣上要比杜甫大,而他的詩也更接地氣,即便是孩童亦可以朗朗上口背上幾句,而那份灑脫,是杜甫所無法相比的。
但杜甫也有李白比不上的地方,尤其是他詩中濃重的憂國憂民往往更能敲擊一個人的心靈。
仙和聖,誰更強,當然還是您說了算。
李白的故事或許已家喻戶曉,我們就來說說杜甫吧,說說這個被日常冷落,而又心懷天下的大詩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被譽為詩聖,兩人合稱為“大李杜”,當然也可以直接叫他為老杜。
這位老杜的一生,和李白一樣,其實也很坎坷,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曲折的經曆,讓他嘗盡了人間冷暖,從而才能将自身的經曆融于創作詩詞之中,進而引起讀詩人的共鳴。
但無論怎麼解讀杜甫的詩,都無法還原他真實的人生,至少關于他的死,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那麼杜甫究竟是怎麼去世的呢?
真實的曆史,你或許想象不到,我們一起來看。
家境殷實的杜甫愛好遊曆山河杜甫自幼家境優越,父親母親都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在安定富足的生活下,杜甫亦學習很刻苦,據說他七歲的時候,便能開口作詩了,正所謂: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想想自己七歲的時候,整日裡隻想着玩泥巴,當真是非常慚愧。
杜甫和李白一樣,也很愛好遊曆山河,李白比杜甫年歲要長些,或許,當時的杜甫正是受了李白的影響,喜歡上了遊曆。
杜甫19歲那年,出遊郇瑕,後來又漫遊吳越,曆時數年,而在這段時間裡,李百過得也不如意,輾轉反側也遊曆了數個地方。
經過數年遊曆,杜甫自信滿滿,于是回故鄉參加了鄉貢,之後又去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郁悶不已。
既然考試不中,杜甫看得倒也很開,他便趁着去兖州省親的機會,與蘇源明等一起,到齊趙平原,開始了第二次漫遊。
而在這期間,杜甫的才氣已經咄咄逼人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便是這時候寫出的。
公元744年,這一年杜甫32歲,而李白43歲,在命運的安排下,這兩位不世出的大詩人竟然相遇了。
李白和杜甫的真摯友誼當杜甫在齊趙平原遊曆時,李白的小日子倒過得不錯,因為他被唐玄宗招入了皇宮,成為了一名禦用文人。
但是李白究竟是放蕩不羁,他灑脫的真性情,讓他無法接受皇宮的束縛,最終他在酒後得罪了權貴,被趕出了長安。
而當李白途徑洛陽的時候,遇到了已經遊曆到此的杜甫,兩人一見如故,已經名滿天下的李白沒有在杜甫面前目空一切,而風華正茂的杜甫也沒有對李白一味恭維。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結下了羨煞衆人的深厚友誼。
接下來他們還一同遊曆了梁、宋等地,遊曆途中還遇到了詩人高适,三人各有大志,同樣的抱負,讓他們相交甚歡,評文論詩,吟詩作賦,當真是好不快樂。
三人分别之後,各地踏上了人生的路途,而在第二年,杜甫與李白又在齊魯相見,兩人分别之前,還互相贈了詩詞。
李白這樣寫道: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杜甫亦寫道:
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這次分别之後,此後兩人再也沒有相見。
杜甫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公元747年,唐玄宗昭告天下,讓有才之士到長安應試,杜甫積極參加,可是當時的權相李林甫,卻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應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郁悶不已的杜甫,已經明白,科舉之路已經行不通了,于是他開始轉投權貴,隻可惜還是沒有出頭之路,此後杜甫客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過起了貧困潦倒的生活,後來他的小兒子甚至被餓死在了家中。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玄宗西逃,杜甫為了能有個出頭之日,還不惜去投靠在靈武即位的太子李亨,可惜在他北上的途中卻被叛軍俘虜,被押回了長安。
杜甫因為當時擔任的官職很小,後來沒有被囚禁,而在這之後,杜甫寫出了不少憂國憂民的名篇,傳頌至今。
在安史之亂的動亂下,關中地區又逢大旱,杜甫不得不多地奔波,最後到了成都,而他的那間草堂,便是建在成都的,後來在茅屋中,杜甫還吟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千古名句。
公元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再次逃往衡州,但是耒陽遇到了暴漲的江水,被洪水所困,他在洪水中整整被餓了五天(另一說九天),後來當地的縣令用小船将杜甫給救了回來。
為了救活奄奄一息的杜甫,縣令還親自備了白酒和牛肉來招待他,沒成想,這頓酒肉卻要了杜甫的命。
餓了幾天的杜甫被一頓酒肉要了命餓了許久的杜甫,見到好酒好菜,自然免不了大快朵頤一番,但由于吃得太多,再加上此時的杜甫年事已高,他的腸胃無法消化這頓酒菜,最終被活活撐死了。
正如《新唐書》中記載:
(杜甫)遊嶽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不過不少人并不相信杜甫是這樣去世的,這就導緻了對于杜甫的去世,還有其它的不同說法。
比如說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認為杜甫是食物中毒而死,比如說有人認為杜甫是被唐玄宗賜死的,比如說還有人認為杜甫是病死的,甚至更有人說,杜甫是自己跳江而死的,等等。
其實這些說法都沒有強有力的曆史文獻來支撐,隻能算是個人的文學創作。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中,都記載了杜甫是被一頓酒菜給撐死的,這是闆上釘釘的史料,一味想要另辟蹊徑,假想杜甫死因,不如洗洗睡了。
縱觀杜甫的一生,着實令人歎息,他一生憂國憂民,嘗盡了人世間的疾苦,沒成想,他最後的結局卻如此悲慘。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讀杜甫的詩詞,品杜甫的人生,原來杜甫之後,再無杜甫……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