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孩子的自控力培養屬于打基礎,
方法是“他控”法,
即:父母用手勢、語言等來控制孩子的行為。
而到了3歲後,
随着孩子身體的高速成長、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需要從“他控”逐步培養孩子“自控”。
因此3-6歲,也被稱為自控力訓練的黃金時期。
在詳細闡述自控力訓練方法前,先要糾正家長們的一個錯誤的觀念,
那就是“控制”孩子到底好不好?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
那就是你不控制孩子,讓孩子逐漸接受被控制,以後孩子到了社會上,也終将被控制。
因為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控制的世界,控制的環境裡。
這個控制甚至不是指政策、法律,
而是“付出”和“回報”的大規則。
沒人可以和自然規律抗衡,
環境對每個人都一樣,誰适應的好,誰就脫穎而出。
自控力,就是讓你減少對回報的期待,
同時,增加自己的自覺付出,
如此,回報自然來,同時心情還很舒暢。
比如:孩子自覺學習,減少對玩樂的期待,增加學習自覺性,
如此,玩樂的時間自然就來了,成績還提高了,父母孩子都開心,舉家其樂融融。
這種情況,經常被人稱為“良性循環”,但其實它就是順應了自然法則。
很多高考狀元、學霸,就屬于此類。
然而還有些孩子,小時候可能接受的是所謂的自由教育,
其實自由教育也有很多控制在裡面,
但負責教育孩子的大人隻接觸了些皮毛,就對孩子實施放任式養育,
這樣到了上小學時,就舉家焦慮,而這時再訓練孩子的自控力,實在是事倍功半。
那麼,為什麼說,3-6歲是訓練孩子自控力的黃金時期呢?
- 身體高速發展
3歲以後,孩子的身體會高速成長,
肢體動作會更精細、穩定,
情緒也會更成熟,更積極,
語言發展也是突飛猛進。
所有這些都是自控力培養的基礎。
- 認知能力加強
要真正養成自控力,前提是有足夠的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包括哪些?
記憶、分類、問題解決、創造、想象等,都屬于認知範疇。
最直接的有關,就是孩子要自控,先要記住自己的目标,而這就和記憶力有關。
- 壓力小,心态松
孩子處于學齡前,課業壓力小,幹擾也小,心态比較放松。
畢竟自控力訓練的核心是種剝奪,
如果孩子進入小學後,在校有嚴格的紀律,對他的自由已經是種剝奪,回家後還要自控力訓練,相對來說,孩子就容易壓力過大。
- 有利于學習和社交
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比情商更有助于社會交往,
所以入小學前就訓練好自控力,更有利于孩子今後的學習,以及與人交往。
有研究表明:自控力好的孩子,成績更好,更能保持友誼,更喜歡上學,老師的評價也更高。
3-6歲的孩子,自控力訓練要做哪些事呢?
一,培養孩子換位思考3歲以後的孩子,已經懂得,不能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
他們會逐漸去觀察、理解、體會、體諒别人的感受和看法。
比如:孩子打大人,如果和3歲以後的孩子說“你這樣打爸爸,爸爸會很痛”,孩子就會停下,觀察父親的反應,然後思考一下。
所以,父母要經常和孩子說自己的感受,
同時也鼓勵孩子思考别人的感受,
特别是遇到事情,要引領孩子,嘗試着去分析對方的感受。
這就是訓練換位思考的能力。
這可不是看人臉色,
- 看人臉色是指,你以為讀出了對方的需求,趕緊調整自己的行為,但其實并不一定,這是一種過度解讀的表現。
- 而換位思考,是共情的能力,是正确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然後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不打斷孩子
自控力的關鍵是注意力,
3-6歲時,父母對孩子注意力的保護至關重要,
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獨自玩耍的行為。
孩子有注意力缺陷,在幼兒園階段,由于不系統的學習文化知識,所以往往被掩蓋起來了。
而到了小學,
非常明顯,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狀況,就是攻擊行為和注意力缺陷。
所以,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一個人玩耍時,在做一些日常規定的事時,或者處理生活自理的一些行為時,不要去打斷、打攪。
3-6歲,孩子最重要要學會的3件事是:日常好習慣、與人交往、遵守規則。
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專注遊戲傳遞給孩子。
三,教會孩子自控的方法
沒人天生會自控,人的天性是追逐快樂,也就是不自控,随心所欲的,
所以,要讓孩子學會自控,就要教給他們一定的方法。
3-6歲時,是最适合教方法的時間,
因為孩子能聽懂,且更容易去執行。
-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時間的推移并不會改變自己,但過去發生的事,對現在是有影響的。
大概4-5歲的時候,孩子會慢慢明白,時間不會改變自己,
比如:我是個男寶寶,過了1個月,我還是男寶寶,
我是個漂亮的寶寶,過了半年,我還是個漂亮的寶寶。
但同時,他也會逐漸明白,發生過的事,會對自己有影響,
比如:我是個胖寶寶,但最近我病了,所以我瘦了。
我是個白皮膚的寶寶,但最近我出去旅遊曬了太陽,所以變黑了。
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方法的基礎,
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能改變現有的狀态。
- 其次,要從“他控”變“自控”,孩子需要一些認知上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方法,孩子的改變就會需要更長時間。
教孩子的方法,總的來說有以下幾種:
1,發揮想象力
曾有人做了這樣一個進階的棉花糖實驗,
将一批3-6歲的孩子分成兩組,分别給他們棉花糖若幹,
一組小朋友被告知,一定要将棉花糖想象成天空中飄着的白雲,
另一組小朋友則不用想象,直接告訴他們,這是一種甜甜的糖。
兩組比較,發現,沉浸于想象的孩子,在吃棉花糖之前,能等待更長的時間,
而沒有想象的孩子,等待的時間則明顯少于想象的那組。
所以,教會孩子想象、聯想,非常重要。
《最強大腦》中的水哥王昱珩,有着豐富的愛好,而且幹一行成一行,而這些大多源于他的想象力,他曾說“我覺得做這些都太有意思了,一切都是活的,是新鮮的,我就像在和他們對話。”。
如果能到這境界,那就不愁沒有自控力了。
2,觀察别人
為什麼說如果3-6歲不教孩子自控的方法,孩子會需要更長時間養成自控,而不是從此養不成呢?
因為孩子6歲後,上了小學,他還是可以從老師、同學中,學到、模仿到一些自控力的方法。
隻是,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即使有一些零星的方法指導,效果也沒有3-6時那麼好。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學會觀察别人,模仿他們的有效自控方法有多重要。
父母也不是完人,不可能懂得所有的方法,
所以,引導孩子多觀察别人,特别是同齡孩子,
看看别人是如何自控的,這個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然後拿來模仿、學習。
比如:在第一期《爸爸去哪兒》裡,李湘女兒王詩齡剛開始是有些任性的,但後來看到田亮家特别懂事的女兒森碟的一些自控行為後,她就模仿學習,然後也變成一個懂事的孩子了。
3,分散注意力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當需要自控的時候,就用其他東西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就行,
但别人對自己實施容易,要自己對自己實施,就有難度了。
所以要告訴孩子怎麼做,還要經常訓練,才能在需要時起到作用。
- 唱歌,最好唱有歌詞的歌;
- 數數,比如數車輛、數人數等。數字是理性的,能将感性的渴望化解;
- 看别的地方,或者玩其他玩具。
當孩子掌握這個方法後,他就會自己開創出很多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由孩子自己開發的方法,效果一般都很好,但早期,還是需要父母引導一下。
3-6歲是心理學界公認的自控力訓練最佳時期,
踏準兒童成長節拍來養育孩子,
非但孩子成長快速,
家長自己也能輕松不少。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咨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營養師,教師,EAP咨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