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左右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教育方法?孩子越來越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以前的教育方法感到越來越不管用了,最近很焦慮,在網上搜了很多針對五年級孩子教育的文章,挑了篇有指導意義的轉載如下,希望能給媽媽們一點幫助另外我隻想說我最大的感受是學習隻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目光太放在學習上,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即喜怒哀樂,學會像對待同事或朋友一樣尊重他、信任他,給他自由的空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10歲左右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教育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越來越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以前的教育方法感到越來越不管用了,最近很焦慮,在網上搜了很多針對五年級孩子教育的文章,挑了篇有指導意義的轉載如下,希望能給媽媽們一點幫助!另外我隻想說我最大的感受是學習隻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目光太放在學習上,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即喜怒哀樂,學會像對待同事或朋友一樣尊重他、信任他,給他自由的空間。
五年級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
各位家長大家好!
今天我們大家聚在這裡其實隻是一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交流,非常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這次的家長會,今天我交流的題目是“四年級決定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長乍一聽到這句話覺得有點“言過其實”,其實這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一本書,正如書中所說“家長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好家長勝過一百個好老師”。我今天就小學四、五年級學生的情況和各位進行一次探讨,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家長給予指正!
一、 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孩子一般在10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隻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于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面對這一情況,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方法一:找準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
例如:本學期第二單元的習作内容是“說說心裡話”,我讓孩子不談學習,而是談個人煩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發……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并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發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例如:面對兒子并不如意的成績單,一
xxx數學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回家挨“闆子”準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幾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卧室裡看電視去了。王君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于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
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的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
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隻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
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裡這樣寫道:
我是輕易不流淚的,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在拿着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準備。但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沒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處于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奧貴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方法二:允許孩子适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10歲左右的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系和友誼将成為影響孩子精神但重要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郁悶,隻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複心情的平衡。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而此時,允許孩子适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為孩子準備一個沙袋,允許孩子對着沙袋發洩情緒;允許孩子養小動物,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着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洩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洩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
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系,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案例:在一個家庭中,有一個這樣的約定:任何一個人情緒激動時都不允許說話,而當他自己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時,他要大聲地喊“暫停”,然後用最合适的方法去發洩情緒,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個房間裡去安靜一會兒、出去散散步、打打籃球等。當然,當有人大喊“暫停”之後,家庭的其他成員決不會去問他原因,或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評判,而是等他情緒穩定了,由他自己告訴大家,他情緒變化的原因。自從有了這個約定之後,他們愛發脾氣的兒子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許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恰當的方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洩出去。
二、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父母應告訴孩子,他在為誰以及為什麼而學習
是孩子厭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的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于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産生厭學情緒。
如果父母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發展的特點,能夠采取措施讓孩子明白,他在為自己而學習,并引導他找到學習的樂趣,那孩子就會動力十足地學習。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
讓孩子明白“學習時自己的事情,孩子才會真正地去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隻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産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于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這樣,對于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将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或者在讀四、五年級的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或者說,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
方法一: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産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案例: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曉宇拿着課本在客廳裡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一會兒,曉宇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複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後,曉宇對媽媽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遊戲。。
方法二: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将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将來就娶不到媳婦(找不到好老公)!”
“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将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
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曆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然而,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四年級的孩子,正處于思維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家長要特别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還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
“如果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麼,媽媽就給你買什麼。”
“考了這麼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這種教育隻能是害了他們,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郁郁寡歡,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她,這樣隻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其次要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适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并告訴他們:“隻要學習一直在進步,成績是次要的。”
方法四: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父母要求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父母說什麼,他們就會聽什麼。此時,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但到了四、五年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産生厭煩情緒。
對于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于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于對10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三、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關鍵期
——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四、五年級,是孩子學習成績定型的一個關鍵期——那些成績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學習成績會一直保持“好”的記錄;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很難變得出色。
如果孩子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能夠經常品嘗到好成績帶來的樂趣,那麼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就能建立起來,就會喜歡上學習。對于那些不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愛思考、粗心等,也會積極地配合家長和老師去改掉這些壞習慣,進而培養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績很差,或成績平平,他們就不會體會到成績所帶來的的成就感,進而就不會對學習産生信心,也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沒有動力、沒有積極性,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隻能越學越吃力,越學越沒有信心。
由此可見,孩子隻有在四、五年級取得一個好成績,他們才會産生學習的興趣,才能産生學習的自信心,才能愛上學習,進而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直都保持優異。
在孩子讀三年級之前,,家長可以多問孩子快樂、少問學習,但到了四、五年級,家長就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了。這種關注并不意味着家長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學習,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及學習的事情。而是說,在四、五年級這個學習成績即将定型期,家長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讓孩子體驗學習的興趣、幫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呢?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方法一:經常給孩子“積極地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來自于他們的自我激勵外,還需要來自于父母的賞識和鼓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家長說他聰明,他就聰明;家長說他笨,他真的會變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暗示”作用。
消極的暗示:
“哪裡呀,我家孩子不行”;
“我家孩子的功課不是很好”;
“我家這孩子,成績還可以,就是記憶力不好”;
即使是家長對别人謙虛客套的說法,孩子聽到耳朵裡,也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在這種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變笨、變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記憶力不好,在學習方面真的有缺點,家長也千萬不可輕易批評孩子。
積極的暗示:
“你很聰明”;
“你在媽媽心中是最棒的!”
“你将來一定是一個大人物。”
方法二: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
父母逼孩子去學習,雖然有時可以達到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産生長效,而且孩子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學習,尤其是到了四年級,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學習,孩子就要産生逆反心理了。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學習,而是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變“要他學”為“他要學”!父母的言傳身教、創造一些學習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辦法。
方法三:父母要謹慎對待“陪讀”
很多家長每天晚上都輔導孩子做作業、為孩子檢查作業,這種陪讀現象是毀滅孩子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的最大“殺手”。
案例:
一個作業次次都得“優”的孩子,在一次考試中,竟然考了個不及格,看着滿是紅叉的試卷,老師找來男孩對話。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說出了心裡話:“每天晚上做作業時我都想快點做完,因為隻有做完了作業才可以上網。”
“那你不怕作業出錯嗎?”老師問。
“不怕,因為媽媽每天都要檢查我的作業,有一點點的錯誤,媽媽都會發現。”男孩自豪地說。
“那你遇到很難做的題怎麼辦?”
“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訴媽媽我不會做,媽媽就給我講。”
“媽媽給你講了,你以後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做嗎?”
“我當時很明白,但是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在媽媽的提醒下我會做,要是沒人告訴我用哪種方法,我就不會做了。這次考試就是這樣,看着這些題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麼方法來。”
10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很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總想快點把作業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壞毛病便從他們的作業中體現出來,如:粗心馬虎、不認真思考問題、考慮問題不全面……如果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就會為此而承擔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挨老師的批評。
但是家長卻剝奪了他們承受自然後果的權力,家長在為孩子檢查作業時,把他們的錯誤都指出來了。這時,孩子就懶得去思考了,有時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就照着父母所說的答案寫上了,更不用說去改正壞毛病了。并且,當孩子有了依靠時,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信心都會明顯地降低。
四、是孩子習慣的定型期
——注重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壞習慣的改正
國外一位研究行為學的專家做了這樣一項調查:
專家分别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數千名孩子進行測試,這次測試的内容包括知識測試、能力測試和習慣測試。測試的結果令這位專家很驚奇,因為他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孩子的知識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趨勢,但他們的習慣得分卻沒有太大改變。
專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在小學的中低年級,而四或五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在四、五年級之前如果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那這些好習慣将會伴随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級之後,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惡習,除非進行特殊的訓練,否則孩子的這些壞習慣是很難改變的。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關鍵:
首先,從習慣養成的特點來看,四、五年級是強化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關鍵時期,過了這個關鍵期,這些壞習慣将不會輕易改掉。
其次,從孩子意志力的發展特點來看,盡管這時的孩子意志力發展還隻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穩定的,但在這個時候,孩子的意志力發展開始由弱到強
方法一:給孩子創造好習慣形成的好環境
任何一種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何一種壞習慣的改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父母一定要記住這樣一條真理:孩子的好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習慣
10歲左右,孩子的大腦進入一個迅猛發展期,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理性思維的能力。再遇到問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理智思考、換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即是媽媽主動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們往往不能真正體諒媽媽的辛苦,當孩子年齡已大,他們懶惰、不體諒他人的習慣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樣暗示,相比都是無效的。而在理性思維剛剛出現的四、五年級左右,父母的這種暗示則是非常必須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專家通過細心地觀察和研究發現,孩子在四、五年級左右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往往更具有持久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在四年級左右所養成的良好習慣,将會比孩子在其他年齡段養成的好習慣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靈。
生活習慣:勤勞、講衛生、講禮貌、有愛心、能夠體諒他人;
學習習慣:愛思考、細心、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性格:堅強、勇敢、樂觀、積極。
方法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培養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
好習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做家長的不能企圖孩子“一口吃個胖子”。利用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加法原則,讓孩子慢慢來。
壞習慣也是一點點改正過來的,這樣做不僅能保護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戰勝自己的成就感,從而對自己的信心也會大增。
方法四: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家長的權威和毅力
父母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必須有一定的權威,在征得孩子統一的基礎上,給孩子制定出一些“紀律”和“規則”。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但是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比21天要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在糾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中要有毅力。
面對孩子的耍賴、軟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協。
五、是孩子道德情感發展的重要轉折期
——培養孩子的優良品德和社會評價能力
與小時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差異:
1、在道德認識方面,由具體、膚淺的認識,向本質的認識過渡。
2、在道德評價方面,由隻注意行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慮動機和效果的統一過渡。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1、預防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家長對孩子産生了某種固定的看法,對孩子的評價總受這種固定看法的影響。家長要時刻提醒自己,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孩子的行為。
2、克服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說,由于孩子出現了某些缺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優點,認為孩子“一無是處”;由于孩子有了某項優點,就彌蓋了孩子所有的缺點,認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長總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孩子,總是誤解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十分叛逆。
方法二:杜絕打罵,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們偶爾打一打孩子,可能會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過後,父母再找個機會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愛你的”,也許很快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愛。但是,當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父母再打罵孩子,孩子就要記仇了,并且還會産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為越來越多。
從道德情感方面來講,父母的粗暴會使他們越來越叛逆,道德水平越來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則會使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從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動問題上下工夫
一般來講,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分析和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開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沖動,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但是,孩子還是孩子,他們在思想上懂得這些大道理,但他們的行動卻往往會跟不上。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認知教育和行為教育的結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為教育,讓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緻。
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緻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而不是責怪和批評。
方法四:利用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處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崛起,他們的自尊心也在一點點增強,這個時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讓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夠滿足四年級的孩子日益強烈的自尊心;能夠滿足四、五年級孩子不斷發展的自我意識;能夠使孩子感覺到平等、感覺到尊重,從而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點,以快樂的心情去與父母父母合作。
這就是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在教育四、五年級孩子的問題上的一些建議和方法,很多方面很不成熟,希望大家能夠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孩子在道德品質方面出現言行不一緻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時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而不是責怪和批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