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漿工廠探店?來源:北京商報永和豆漿“工作人員用手攪拌豆漿”事件又有了新進展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和食品”)5月13日發布聲明,稱涉事門店為假冒店由此牽出永和豆漿被仿冒嚴重進而牽連正牌門店的後遺症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可檢索的29家永和豆漿招牌門店中,僅有8家是品牌官網備案的正牌店經曆類似情況的餐飲品牌其實并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近年湧現一批網紅餐飲後,催生出不少山寨甚至搶注商标事件,這也給餐飲企業敲響了知識産權的警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永和豆漿工廠探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北京商報
永和豆漿“工作人員用手攪拌豆漿”事件又有了新進展。永和食品(中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和食品”)5月13日發布聲明,稱涉事門店為假冒店。由此牽出永和豆漿被仿冒嚴重進而牽連正牌門店的後遺症。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可檢索的29家永和豆漿招牌門店中,僅有8家是品牌官網備案的正牌店。經曆類似情況的餐飲品牌其實并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近年湧現一批網紅餐飲後,催生出不少山寨甚至搶注商标事件,這也給餐飲企業敲響了知識産權的警鐘。
食安風波
5月12日,網友爆料稱浙江義烏一家永和豆漿的員工直接用手臂攪拌豆漿。視頻顯示,一名身穿黃色上衣的工作人員正在用手臂攪拌桶内的豆漿。據了解,目前該店已被相關部門查封,案件正在進一步處理中。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系永和食品詢問該事件相關問題,但電話無人接聽。
針對部分媒體報道浙江省義烏市“永和豆漿門店”的員工用手攪拌豆漿事宜,永和豆漿官方微博5月12日晚發布《嚴正聲明》表示,系失實報道,稱該門店是假冒的永和豆漿門店,目前永和食品在浙江省義烏市無永和餐飲門店。緊接着5月13日下午,永和豆漿再發一份聲明撇清與涉事門店的關系,并給出了山寨門店的工商注冊具體信息。
這一回應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讨論,不少網友直言,早已分不清楚哪家是真永和豆漿,哪家是假的,就連家門口開了多年的永和豆漿也分辨不出。5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點評網站搜索發現,在北京市範圍内共有29個名為永和豆漿的相關商戶,其中商戶名為“永和豆漿”四個字的有18家,名字中含有“永和豆漿”字樣的商戶有11家。記者進一步查詢永和食品官網卻發現,北京市範圍内的官網登記店鋪僅有8家,并且這8家門店多為交通樞紐門店,少數幾家非交通樞紐門店也沒有開在北京的核心商圈區域,位置相對比較偏遠。
一位從事中式快餐連鎖經營的業内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永和食品發布聲明雖然能夠澄清違規餐廳并非永和食品旗下門店,但這些年永和豆漿被仿冒、濫用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出現問題的門店也非常多,此前加盟商自曝料理包事件的品牌名稱為“和滿居永和豆漿”,可見利用“永和豆漿”的品牌之多,出問題幾率之高,這些其實都是永和食品當年商标維權不力留下的後遺症。
商标之争
實際上,永和豆漿的商标之争由來已久。資料顯示,早期永和豆漿泛指台灣新北市永和區中正橋一帶以販賣豆漿為主的早餐店。
“永和豆漿”品牌是1982年由台灣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創立的餐飲品牌,1995年來到内地。随着永和豆漿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該公司于2009年12月正式成立——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并成立了上海弘奇永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永和豆漿國際連鎖事業發展的中國區餐飲總部。截至目前,永和豆漿在官網可查詢到的門店數量為281家,浙江省範圍内36家,不包括此次的涉事門店。
但永和食品的發展過程中似乎一直伴随着商标糾紛,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之間的商标糾紛。據了解,台灣弘奇公司于1995年在内地注冊了“永和及稻草人圖”商标。
1996年,如今的永和大王正式出場,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也是經營豆漿、油條類的快餐店,挂“永和豆漿大王”牌匾。1997年,這家公司經國家商标局獲準,在第42類(餐廳、速食店、豆漿店等)成功注冊了“永和大王”商标。為此,也引發了弘奇公司與之的商标糾紛,永和豆漿大王随即将門店牌匾改為“永和大王”并沿用至今。
實際上,“永和大王”注冊為餐飲類,可以提供多種食品産品,而“永和豆漿”注冊為豆漿類,産品類别上受限,且兩者在産品、用途等方面相似度極高,這也成為“永和豆漿”在知識産權保護力度方面陷入“糾紛”的重要原因。
誠然,目前永和食品與永和大王都已經成為國内知名連鎖餐飲品牌,但雙方的商标糾紛并沒有讓“永和豆漿”假冒門店泛濫的情況得以好轉,甚至在全國多地都出現了以“永和豆漿”命名,或者名稱中有“永和豆漿”的餐廳甚至餐飲企業,并且由于該名稱中涉及到具體品類,導緻使用相關名稱的餐廳的經營品類十分相似。
後患難絕
上述從事快餐經營的業内人士表示,永和豆漿出現年代較早,當時的市場環境以及涉及到商标的法律和規定還不夠完善,且當時市場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更為嚴重,永和豆漿即便在别的地方被侵權了,企業本身也很難感知,永和食品除了發布澄清聲明外,都很難進一步回擊,這其實讓很多餐飲企業都倍感無奈。
除永和豆漿外,近兩年國内餐飲市場湧現出一批自帶流量的網紅餐飲品牌,它們中的多數都曾遇到過商标被侵權的問題。其中,從去年開始着力維權的鮑師傅此前商标被北京易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搶注後開始大開加盟店,但北京易尚旗下的鮑師傅加盟店時常出現食品衛生安全問題以及雇人排隊等負面消息,導緻正牌鮑師傅屢受牽連。
“針對網紅、知名餐飲品牌容易被仿冒的現狀,餐飲企業需要在保證産品質量的同時形成商标注冊意識。”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尹晨認為,因為餐飲企業所使用的商标成為注冊商标後才能得到優先保護,法律有各種明确和完善的保護體系,知識産權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産,餐飲等服務企業需要加強商标保護意識,否則後患無窮。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出現這類問題,對于企業來說并不是在知識産權等方面付出的多與少,關鍵是在當時企業的頂層設計方面沒有規避所有的風險。同時,在“動态”保護方面,企業在成本較高的稽查方面的投入并不是很全面,而導緻其他企業趁機而入。
山寨品牌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對于企業來說,關鍵在于經營主體應該健全商标保護、知識産權以及稽查制度,減小不法商人“鑽空子”的機會。正尚律和律師集團維權部總經理楊雪芬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内餐飲行業大多是從單體小店做起來的,雖然有店名,但卻沒有商标,這是餐飲行業早期就存在的問題。現在雖然很多餐企老闆形成了注冊商标的意識,但卻時常忽視商标注冊過程需要近一年的時間,這期間如果品牌快速走紅,就會引來其他品牌的側目,甚至有專門的公司在做搶注商标的事情。
北京商報記者 郭詩卉 郭缤璐 實習記者 趙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