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嘗嘗家鄉美食烤餅

嘗嘗家鄉美食烤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07:22:02

驿運隋唐

我的老家在柳子。柳子因相山老爺柳展雄而得名。

嘗嘗家鄉美食烤餅(故鄉山川老家的烙馍)1

柳子并非一無是處的懵懂小子,曾經祖上也闊過。千年以前,柳子鎮因通濟渠的開鑿、運營而繁華一時。“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遙想當年,作為禦道的隋堤上,路面平整綠柳成蔭,威武雄壯的數萬步騎官兵忠實地護衛着炀帝東巡,“煙花三月下揚州”。浩浩蕩蕩的船隊,舳舻相接二百餘裡,是何等的壯觀風光!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見了,或許會說上這麼一句。

成也運河,敗也運河。南宋以降,因戰亂烽火、泥沙淤積、黃河改道,通濟渠逐漸湮沒于曆史長河,成為故紙堆中的傳說,柳子亦默默無聞矣。如今的柳子是淮海平原上一個小小的普通村莊,比例尺稍微大一點的地圖上都找不到她。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地域的自然環境和曆史傳承也決定了其獨有的風情民俗和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一日有三餐。老家位于淮河以北,自然屬于北方,多種植小麥、大豆、紅芋、玉米和高粱,以小麥面食為主。烙馍就是面食中擀餅類的一種典型代表。

烙馍不是老家獨有之物。它是豫東、皖北、蘇北、魯西南地區特有的一種擀餅類面食,可直接拿着吃,泡在肉湯裡吃,也可卷大蔥、馓子、土豆絲之類炒菜,卷萬物與濰坊的朝天鍋有點相像。

烙馍的做法很簡單。在黃盆裡活好面,無需發酵,放在案闆上刀切或揪出一個個大小相當的面團。再用中間略鼓兩端漸細的擀面杖(擀面軸子)把面團擀成直徑約25-30厘米的圓形薄片,厚度約0.1-0.2厘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烙馍得先有鏊子。鏊子是由生鐵鑄成的鐵闆,為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中間凸起,下有三足。随着人口的流動遷徙,年輕人大多進了城,估計現在的農村裡鏊子也不多見了。找三個碎磚頭、瓦塊墊在鏊子足下,一人負責燒火。燒柴多是麥稭、豆稭、綠豆秧、細樹枝,以大豆稭為最佳,燃燒時間長久且能控制好火候。

等到鏊子表層冒熱氣、溫度上來,用細長的翻馍批子(一頭扁平的竹片)将擀好的烙馍挑起放在鏊子上。烙馍表皮立馬出現或大或小的氣泡,再根據火候用翻馍批子挑着,不斷地轉圈、翻轉,直至烙馍完全烤熟。烙馍擀得越薄越好,成品以焦黃色、無烤糊的黑斑為最佳。這是最簡單、最常見、最普通的烙馍做法。

若把烙馍在鍋裡篦子上一層層疊放,利用籠屜裡的水蒸汽弄熟,因其濕潤軟滑而被稱作濕烙馍,八九成熟最好吃。主婦如肯再多花點精力,擀面時放入芝麻、鹽,将其軋進去,在鏊子上多烤一會,熥至熟、至幹,有黃橙橙的糊印迹,最終的成品能夠樹立起來,就像大号的周村燒餅,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幹烙馍,吃起來焦、脆、酥、香,讓人直流口水。隻有遇到娶媳婦、生孩子之類的大事,親戚好友才會費時費力,做出幹烙馍作為賀禮送來。還有一種叫菜饸子,就是将在兩片半熟的烙馍中夾上南瓜絲、韭菜、菠菜、荠菜、白菜等,再磕個雞蛋,加上油、鹽、材料面調味,在鏊子上烙熟。

嘗嘗家鄉美食烤餅(故鄉山川老家的烙馍)2

現在回想,我少年時代至少有兩次飽餐幹烙馍的機會。一次是大哥結婚,其時我上小學一年級。奶奶颠着小腳到學校裡請假,把我領回家。家裡院子中搭上帳篷,堆砌起爐竈,請了聲名遠揚的鄉村廚師來置辦喜宴。來吃席的親朋帶了好多幹烙馍,被父母放在甕中。我不時跑到堂屋裡,從甕中拿出一張幹烙馍,掰下一小片,美美地吃起來。有鹽味,且飽含着芝麻的醇香,嘎嘣脆,越嚼越香。還有一次是1986年侄子出生。送禮面時,新晉為爺爺的父親責無旁貸,自然得好好操辦一場盛宴以飨來賓,與衆人分享他的喜悅。而我,搭上便車,則有很多的幹烙馍可以吃。

一歲左右的孩子蹒跚學步時,剛剛長牙,不能吃太硬的食物。年長的奶奶或年輕的母親,會用嘴将幹烙馍嚼碎了,再喂給孩子吃。自然,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特别是從我媳婦的角度來說,這極其不衛生,容易将病毒或口腔潰瘍傳染給孩子。但在三十多年前,這是鄉村的常态。周公吐哺,也不過是如此。“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倘若你在鄉村裡看見過燕子給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喂食,或許就不會多說什麼了。

家裡來客了,或是吃飯的人多,現蒸饅頭來不及,主婦就會烙馍。兩人配合,一人燒火,一人擀面、翻烤,二十來分鐘,收獲一摞烙馍,就可以大快朵頤飽餐一頓了。記憶中小姑回娘家是個盛大的節日,因為孩子們有好東西吃。小姑父和爺爺、父親在堂屋裡喝茶、閑話。小姑和面,烙馍或貼餅,幫助奶奶準備一家人的飯食。

從老家往東,經百善折向東北,過徐樓繼續前行到縣城。或者從家向北,經洪河頭再折向東北,過火神廟和王堰,繼續前行也能到縣城。老家、百善、縣城三點連線,大緻是個不規則的鈍角三角形,小姑家就位于火神廟東北的斜邊上。小姑家距縣城約二十裡,距我家約五十裡。二哥1988年以前在縣城上高中時,小姑父去縣城賣菜,經常給二哥送去鹹雞蛋、鹹鴨蛋、烙馍之類吃食。這種烙馍是雙層的,又叫菜饸子,其間夾雜着鹽巴、雞蛋和韭菜,有時也會有荷葉包裹的雞腿。我1994年到縣城讀高中時,也享受過這種待遇。

在三十多年前寒冷的冬日,太陽斜斜地挂在空中,不過是一箭多高。雪停了,滿地碎瓊亂玉,天地間一片蒼茫。父母去趕集,倘若能買回來一點帶着膻味的羊雜,再搭上點白色的羊油。旺旺的火焰烤着鍋底,白菜、蘿蔔和細粉在滾燙的鍋中跳起歡快的舞蹈。帶着膻味的羊雜被切成小片,臨開鍋時放進去。再點上幾滴香油、飄着幾片蔥花,于是色、香、味俱全。滿滿地盛上一碗,把烙馍掰成小片,再配上母親腌制的鹹羅蔔幹,滾燙滾燙地吃下肚,腦門冒出陣陣大汗。這該是多麼酣暢淋漓、多麼幸福的事情啊!想想就激動、渾身忍不住發顫。長大後,我曾吃過棗莊的道口羊肉湯和臨朐的野山羊肉湯,也曾喝過單縣的羊肉湯,卻怎麼也找不到小時候的那種味道。沒了羊肉該有的膻味,沒了帶着柴火味的烙馍,再好的美食也就沒了靈魂。

烙馍廣泛流行于淮海平原,城鄉居民吃得飽、吃得好,形成獨有的美食文化。但它起于何時?衆說紛纭,每個具體地域都各有說辭,不一而足。有楚漢相争、漢代、魏晉、隋代、宋金對抗等之說,但最遲應不晚于宋代。

朱元璋未發迹前當過和尚做過乞丐,雲遊天下,衣衫褴褛,饑一頓飽一頓。一日朱元璋來到柳子隅子口,鄉民見其可憐,給他些烙馍。大喜,他飽餐一頓。飯後,跟着鄉民納涼談天。夜深人散去,他和衣躺在一張破席之上。朦胧入睡之際,蚊蟲叮咬難耐,起身拍打,怎奈蚊蟲太多。重八同志困倦至極,不勝其煩,怒道:這隅道口不要再有蚊蟲,能讓人睡個安生覺才好。喊罷躺下,頓覺不怎麼癢了,酣然睡去,至黎明方醒。從那以後,至夏日炎炎之際,晚上來大隅道口納涼聊天的人們感覺涼風習習,甚為舒适,再也沒有蚊蟲叮咬。人們皆說此乃朱皇帝禦口親封也。

嘗嘗家鄉美食烤餅(故鄉山川老家的烙馍)3

小學、初中時,我也是幹農活的一把好手。别的不說,割草、挑水、喂牛、往地裡送肥、收莊稼,這些活計我都是門清。考入縣城的高中後,我就漸漸脫離了農活,蛻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1997年我負笈求學于濟南府曆城,再往後就在山東的一個小城上班,繼而娶妻生子、安家立業。端人碗,服人管,随着年齡的增大,回老家漸漸變得艱難起來。出租車、汽車、火車、汽車,一路輾轉回到老家,最喜歡吃的還是母親親手做的烙馍。如今,超市裡也能買到烙馍,用塑料袋封裝着。但它的名字叫卷餅或春餅。當我稱呼其烙馍時,總是會招來妻子的白眼,罵我不會入鄉随俗。這所謂的卷餅,并不好吃,沒有烙馍特有的那種柔韌、筋軟、勁道、有嚼頭,且粘上的面粉太多,一摸就是一手面,唯一的優點就是抗餓、噎人了。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物資極大的豐富,能夠端上飯桌的美味越來越多。我長大了,可父母卻一年年的衰老。雖年過八十,萬幸父母身體還很健康,在老家能自個照顧自個。

見天烙馍夾狗肉,給個皇帝都不換。曆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奪淮入海,黃水退卻後,留下滿地淤泥,為農業生産創造了良好條件。曆代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耕耘、收獲,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死亡、歡笑。這裡既是中原糧倉,也是百戰之地。民以食為天,倘若土地上收獲的糧食能夠天天吃飽肚皮,史書上還會留下那麼多的戰亂和災荒嗎?

嘗嘗家鄉美食烤餅(故鄉山川老家的烙馍)4

壹點号驿運隋唐相淮山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