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新手安全變道

新手安全變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6:49:12

很多新手司機上路很難判斷自身與其他車輛的距離,就容易與其他車輛有摩擦,所以變道、過窄道這件事對于新手來講是難度的,經常會出現分岔口來不及變道錯過分岔口。而老司機能夠熟練地變道超車靠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開車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

我們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呢?你看老司機是怎麼做的。

新手安全變道(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1

1、首先得認識三個倒後鏡,左中右各一個後視鏡,駕駛員需要從鏡片看清位于汽車後方、側方和下方的情況,從而在不妨礙原車道的車輛正常行駛的情況下,安全變道。

倒後鏡對于駕駛員很重要,開車前需要檢查倒後鏡的情況,有些車主喜歡在車後擺放物品裝飾,這就讓我們車内後視鏡完全失去作用,看不到正後方的車輛,安全起見建議留位置便于觀察車況。

2、 掌握與其他車輛的車距。一般後視鏡鏡面有兩種,一種是平面鏡,一種是凸面鏡。平面鏡觀測的時候獲得的映像是與目視大小相同的,而凸面鏡映像比目視的小,所獲取的視野會比目視的範圍大很多,可以擴大司機的視野,減少後方和側後方的視線盲區,增大行車的安全性。

新手安全變道(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2

駕駛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凸面鏡的後視鏡,容易出現誤判與其他車輛的距離,有着碰撞的風險。往左邊變道看左邊後視鏡,往右邊變道看右邊後視鏡,當後車完整地出現後視鏡,才是最佳的變道時機,能夠保證自己和他人車輛的行駛不受影響。

3、預判其他車輛動态,提前三秒打轉向燈,在高速情況下需要超過3秒來确保安全距離。如果旁邊盲點區域有車輛,亦是起了一個提醒作。

确認後視鏡盲區視野,旁邊車輛在你慢半個車身位并線行駛時,後視鏡是看不到的。這時候以為沒車,一把過去就很容易導緻碰撞事故。

4、變道的時候注意,一次隻能變更一條車道!跨越多條車道變道的行為,最危險。

據相關部門統計,後視鏡盲區造成交通事故在中國約占30%,而高速公路變換車道發生的交通事故70%的事件,是由于後視鏡盲區産生的,因此原因造成的重大事故的比例更是達到了80%。

新手安全變道(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3

如何能确保後視鏡盲區不盲呢?最直接粗暴的方法就是扭頭看盲區,補全盲區視野,尋到變道時機,果斷緩打方向,加速變道。

還有一種高科技更安全、更輕松的方式,就是在車上安裝盲區監測系統。盲區監測系統能夠幫助我們變道,使用的毫米波雷達能夠主動分辨動靜态物體,将區域靠近本車的車輛通過聲光信号給駕駛員傳遞來車預警,駕駛員不用扭頭,看後視鏡和聽蜂鳴器聲音就能夠掌握後方是否有車輛,從而判斷何時适合變道。針對雨天,霧天、夜間變換車道把握不準變道的時機,盲區監測能夠解決後方是否有車輛的問題,因為毫米波雷達不受惡劣天氣影響,能夠穩定的對後方來車進行播報。

新手安全變道(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4

盲區監測系統與扭頭相比,扭頭觀察也有着一定的風險,無法顧及前方車輛導緻追尾以及駕駛員不知覺地随着扭頭偏移了車頭。盲區監測系統相比之下,安全性更佳并且能夠适應的場景更多,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多,而穩定精确能夠全天時全天候監測的盲區監測系統,也在逐步搭載在每一台車上。

在複雜路況時候使用,不僅能監測後方車輛,容易在街上亂竄的電動車、摩托車也能監測到,後視鏡難以觀察的盲區,有了并線輔助系統就可以放心行駛了。

這項功能早期剛出世的時候造價高,隻安裝在豪華車型上,奔馳、寶馬、雷克薩斯、奧迪、沃爾沃等等的頂配車型才能看到它的身影,随着我們國内高新企業将其部分核心技術的突破,打破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目前無論是24ghz還是77ghz的盲區監測系統都進入量産階段,穩定地為國内外輸出産品、技術的支出。

新手安全變道(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5

盲區監測系統技術俨然成熟,車主安裝除了原廠升級的選擇外,還可以選擇性價比更高,可靠的第三方品牌進行安裝。其中國内專注于自主開發安全科技的德谷科技,旗下的谷智感盲區監測系統,與原車聒噪的報警邏輯相比,谷智感通過多年的改進的新型傳感器技術升級叠代,功能智能人性化,有着原車所沒有的完善報警方案。一個品牌做得好,用戶是真的能夠感覺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以及安全感的,能夠完美地消除後視鏡盲區隐患。

無論是新老司機能夠安裝盲區監測系統,就相當于給車輛加上一層保險,使用的時候是最有感觸的。尤其是新手司機對于車輛的控制,以及對于汽車之間的距離難以把控,在不熟悉駕車的情況時,除了安裝盲區監測系統,360全景攝像也是種不錯的選擇,在動靜态皆能掌控汽車動态,避免車輛之間的剮蹭碰撞事件。

新手安全變道(新手司機如何做到安全變道)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